北京学区房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学校创建于1948年,周临圆明园、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和上地科技园。2008年在教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在原址重建。如今校园占地面积8791.75平方米,建筑面积10868.50多平方米。31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87位教师。其中北京市骨干教师2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9人,海淀区骨干教师6人。 多年来,学校坚持“农和文化”,以“农为根,和为本”构建学校文化。让“农和文化”气质成为师生的名片,是农大附小人矢志不渝的目标。“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学校将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农和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倾力打造农大附小具有丰富内涵的“农和文化”品牌! 近两年,与中国农业大学、体育大学、外国语大学合作,并签订大学推进农大附小发展计划。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促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人人都重要,人人都精彩”文化氛围。在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和人民教育督导室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在继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色,在创新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早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1948年,北京农业大学为了解决职工子弟上学问题,筹建了农大子弟学校,这就是农大附小的前身。 由于生员不断增多,1957年12月,学校与其他4个单位联合办学,将校址迁到了现在的翠微小学。 同年,农业大学响应毛主席“农业大学要办到农村去”的号召,在东北旺农场新建大学校址,于是1958年9月,农大子弟小学也随着大学,搬迁到了现址,并且确定校名为农业大学附设小学。 文革期间,农业大学离京到外地办学,将小学交与地方管理。期间农大附小经历了2次更名,分别是1968年改名为立新小学,1969年更名为马连洼第二小学。 在1969年更名为马连洼第二小学之后的20年间,学校先后进行了多次扩建,成功的解决了马连洼地区学生大量涌入,教室紧张,学生就学难的问题。 直至1995年,经海淀区教委的批准,马连洼第二小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投入巨资重建教学楼。2010年政府又投巨资对综合楼进行了抗震加固,并将两座教学楼进行了整体规划。从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农大附小在建设大学临时校区暂住28个月。2011年9月一座占地面积8791.75平方米,建筑面积10868.5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完全现代化的教学楼矗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2015年11月经海淀区教委、编办批准,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