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咱材料类出身,那真是……怎么说呢,有点尴尬又有点骄傲。尴尬在于找工作,尤其想进体制内,总觉得专业对口的职位少得可怜,跟大海捞针似的;骄傲嘛,大概是我们总能从微观看到宏观,从原子堆砌到性能调控,这脑回路,挺特别。但真要考公务员,这份特别能换几分?
咱就别绕弯子了,直接看看,咱们这些天天跟炉子、显微镜、各种奇奇怪怪的粉末或高分子打交道的人,能去公务员系统的哪些岗位?这可不是简单的“一览表”,这是无数师兄师姐、同学朋友用血泪趟出来的一条路,或者说,是条缝儿。
首先,最理想的,也是最稀有的,是那些明确写着要“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材料物理化学”等等专业的岗位。这种,见了就跟见了亲人一样,赶紧报!它通常出现在一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部门,比如国家部委层面的,像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着工业呢,材料是基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涉及产业政策、新材料发展规划什么的)、甚至可能国防科工局(尖端材料需求大)。再往下,省级、市级的工信、科技、发改部门也偶尔有。还有一些质量监督、市场监管部门的技术岗位,可能需要懂材料的检测、标准。听着挺好对吧?问题是,这种岗位竞争极其激烈,招人少,而且往往对具体研究方向有要求,比如人家要懂半导体材料的,你搞高分子的就悬了。见过太多人盯着这类岗位,结果报了名才发现要求具体到你根本没学过的某个细分领域,或者最后报录比惊人,心都凉半截。所以,能遇上跟自己方向高度匹配的专业对口岗,那是运气,是上天的眷顾,千万别犹豫。但说实话,别把全部希望压在这上面,太不现实了。
那大部分人报的啥?是那种写着“理工类”、“工程类”、“化学生物类”、“装备制造类”、“环境工程类”或者干脆就是“不限专业但要求理工科背景”的岗位。这才是咱们材料人考公的主战场!为啥?因为咱们的专业背景虽然不完全对口,但总归是沾“理”带“工”的。这些岗位分布极广,从中央到地方,从执法部门到综合管理部门,都有可能。
举几个例子?生态环境部门,经常招理工类。材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哪一个环节不跟环境打交道?懂点材料的污染物产生机理、处理方法,或者环境材料,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海关,需要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技术性查验,里面材料类产品多了去了,虽然不是让你做深度研发,但基本的辨别、标准了解总要有吧?市场监管部门,除了刚才说的技术岗,更多是质量抽检、打假维权,很多产品质量问题都出在材料上。应急管理部门,处理事故可能涉及危险化学品、建材等,有理工背景总比没有强。甚至一些综合性的部门,比如部门办公室、人事处、法规处,有时候也会设置有理工背景要求的岗位,大概觉得理工科的人逻辑思维强点?
这类岗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进去了,你做的活儿可能跟你的材料专业没啥直接关系了。你不再是研究微观结构怎么影响宏观性能,而是写文件、跑腿、接待、处理投诉、下基层调研、开会……你的材料专业知识,更多变成了一种背景色,一种思维方式。它证明了你有学习复杂事物的能力,有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能看懂一些带技术性的报告。但指望你每天用X射线衍射仪或者拉伸试验机?想多了兄dei。所以,报这类岗位,你需要评估的不是专业匹配度有多高,而是这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你是否感兴趣,你是否能适应这种从技术型向综合管理型或行政执法型工作的转变。竞争当然也大,但因为限制没那么死,报的人基数更大,竞争的维度也更广。
最后,还有一种岗位,就是传说中的“三不限”。不限专业、不限户籍、不限政治面貌(通常是要求党员或共青团员,这里主要指专业和户籍)。这种岗位,任何专业都能报,文科的、理科的、艺术的、体育的,全都能往里冲。对咱材料类来说,它就是一个纯粹拼行测和申论的地方。你的专业背景在这里完全清零,没有任何加分项,甚至因为理工科思维跟申论的套路有些差别,一开始可能还得费劲儿适应。竞争激烈程度?那叫一个恐怖,报录比几百比一、上千比一都是常态。报这种岗,纯粹就是想进体制,对具体工作内容和专业关联度没有任何要求。它是很多材料人考公的备选项,甚至是唯一的选项,因为能报的专业对口岗或者大类招考岗实在太少或太偏远。但坦白讲,如果你的专业能力还行,能找到更好的专业工作,冲“三不限”挺冒险的。那是考公最残酷的一面,跟专业能力、个人特长关系不大,就是看你刷题刷得有多狠,临场发挥有多稳。
总而言之,材料类考公务员的职位,不是没有,但需要擦亮眼睛仔细找。
1. 最稀缺: 专业对口技术岗。少,难遇,竞争特定人群。
2. 主力军: 大类招考的理工、工程、环工等岗位。量相对大,但进去了不一定做专业事,竞争来自各路理工科。
3. 兜底的: 三不限岗。量最大(相对而言),但对专业完全无要求,竞争来自所有专业的考生。
所以,你的备考策略得灵活。别死盯着那几个专业对口岗,能报就报,当买彩票。重点得放在那批大类招考上,研究透往年哪些部门、哪些岗位招理工科,工作内容是啥。然后,最最核心的,不管报哪个岗,行测和申论是绕不过去的。别以为自己学理工的逻辑好行测就能拿高分,那玩意儿考的是速度和技巧。申论更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对政策的理解,这不是写实验报告。专业课?如果招考有,那是你的加分项,但很多岗位不考专业课,或者考的专业课跟你具体研究方向差十万八千里。
回过头看,咱们材料类的背景,在考公这条路上,优势在哪里?我觉得可能是咱们做实验养成的细致、耐心,处理数据练就的逻辑,写论文逼出来的结构性思维(尽管跟申论不同)。劣势?可能就是不擅长那些“看起来”没啥技术含量但实际很重要的软技能:沟通、协调、写那种字斟句酌的公文。而且,咱们专业限制性确实强,不像有些万金油专业,报啥都能沾点边。
所以,想考公务员的材料类同学们,别抱怨专业不好找岗位,而是要认清现实:大部分能报的岗位,要的是你的综合能力,是你能否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内容,而不是你能在实验室里做出多牛的材料。你的专业是入场券,但不是通关秘籍。好好研究招考简章,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备考行测和申论。这玩意儿,真得下苦功。祝你好运,在这条并不宽敞的体制内赛道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