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是几本?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是几本?
0人回答
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4-29 11:10:50
188****3100
2025-04-29 11:10:50

你想啊,最早的时候,哪有什么一本二本三本分得这么清清楚楚、界限森严的?教育资源少,能上大学就是天大的事儿。后来扩招了,大学多了,才有了那个批次的概念,一本批次的学校,二本批次的,再到后来的三本批次。这个“几本”啊,说白了,最初就是按照招生批次来区分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和社会认可度,或者更直白点——面子。一本的是尖子,二本的也不错,三本的... 听着就好像低人一等。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它就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属于典型的独立学院。这批独立学院,当年可真是轰轰烈烈地冒出来,依托一个母体大学(比如树达就依托湖南师范大学),共享母体的名头和一部分资源,但又有着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独立的收费标准(通常比公办的贵不少),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也是以自己的名义发的,只不过上面可能印着“某某大学某某学院”的字样。在那个“几本”体系盛行的年代,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包括咱们说的树达,都是放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的,所以嘛,大家约定俗成就把它归到“三本”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印记,是它最初的“出身”。

但故事不是停在这里。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规范和转设独立学院。为啥要转设?原因挺多的,有的是为了理顺产权关系,有的是为了让它们真正独立起来,提高办学质量,摆脱对母体的过度依赖,也有一部分是为了消除那个让人纠结、带有歧视色彩的“三本”标签。政策导向很明确:独立学院要么转成独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要么停止办学,要么并入母体大学(这个比较少见)。

树达学院走了哪条路呢?它选择了转设,成为了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它的名字还保留着“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这在转设的学校里算是个特例,很多转设的独立学院都改了名字,比如变成了“某某职业技术大学”(虽然带“职业技术”字样,但发的也是本科学位)或者全新的名字。树达保留原名,大概是为了维系和湖南师大的那种藕断丝连的关系,或者说是想借母校的光环吧,毕竟湖南师范大学是响当当的部属高校,是211,是双一流,那地位可不一样。

好了,转设后,尤其是随着全国范围内大部分省份陆续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将原本的三本批次与第二批次合并,或者干脆就只剩一二批次,甚至有些省份连本科批次都取消了,只剩下本科段和专科段了。在这种新的招生体系下,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现在是在哪个批次招生呢?在很多省份,它现在是放在本科第二批次进行招生的。注意哦,我说的是“在第二批次招生”,这跟传统意义上它是不是一所“二本”院校,又是两个概念了。

过去我们说“二本”大学,通常指的是那些不是985/211(即传统意义上的“一本”),但在各方面实力、社会认可度、录取分数上都高于“三本”的公办或者少数优秀的民办本科。而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即使在二批次招生,它的性质仍然是民办高校,学费依然相对较高,而且它的底蕴、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跟那些老牌的、公办的“二本”院校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如果硬是要用“几本”来套,你说它现在是“二本批次招生的本科院校”,这是事实;但如果你问它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本”大学,那界定起来就模糊了,因为它不是公办的,它的前身是“三本”。

你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时代的烙印,有点错位了。纠结“几本”的,往往是家长和还没走出校园的孩子。他们觉得这个数字代表了一切,代表了未来的就业前景,代表了别人看你的眼光。他们会问:“树达学院毕业证好不好使啊?找工作认不认啊?”

我的看法是,这个“几本”的标签,它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但社会惯性还在。有些单位,尤其是老一辈的人掌权的地方,或者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体制内岗位,可能招聘时还是会隐隐约约地看学校的“出身”,这时候湖南师范大学本部毕业的肯定比树达有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是全部!

现在的就业市场,越来越看重你的真本事。你是不是学到了东西?你的专业技能怎么样?你有没有实践经验?你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不强?你是不是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人?这些软硬实力加起来,远比你那个毕业证上的学校是“几本”重要得多。我见过太多名校毕业,但眼高手低,进了社会啥都干不好的;也见过从当年“三本”或者普通院校出来的孩子,铆足了劲儿学,拼命地实践,最后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做得风生水起的。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它现在是一所独立的本科层次高校,在绝大多数省份按二本批次招生。它的教育资源,有母体湖南师大的一些影子,比如一些共享的课程或者师资,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和管理方式。去那里读书,能学到什么,能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关键还是看你自己。学校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一个环境,最终的成长,是你自己的事儿。

所以,如果你是考生或者家长,与其死盯着那个已经过时、而且现在界定起来也模棱两可的“几本”问题,不如多花点心思去了解这所学校的专业设置适不适合你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它的师资力量如何?它的教学质量有没有口碑?它的就业情况,具体的毕业生都去了哪些行业、哪些单位?它在师范类专业的培养上是不是有独到之处(毕竟母体是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怎么样?这些具体的问题,比那个抽象的“几本”数字更有价值。

别被那个简单的数字给框死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让你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评判一所学校,也应该从多维度去看,看它能给你带来什么,看它是不是适合你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它有它的历史,有它的现状,它现在是一个独立招生的本科院校。至于它是“几本”,在这个正在模糊甚至消失的体系里,真的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了。看学校,更要看人。看的是学校的内涵,看的是进去读书的那个“你”!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