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中华民族 공동체”,心里总是沉甸甸的,又带着一股热乎劲儿。这可不是课堂上那些干巴巴的概念,也远不止历史书上几页纸那么简单。它是活的,是流动的,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血液里。
想想看,咱们这片土地,多辽阔啊!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住着多少人?数不清。说多少种方言?耳朵都要听不过来。穿的衣裳、吃的饭菜、唱的歌、跳的舞,简直是五彩斑斓,千姿百态。按说,差异这么大,怎么就成了一个“共同体”?难道只是因为一张身份证上写着“中国”吗?没那么简单。
我常想,这事儿吧,就像一个大家庭。你看老李家,大儿子去了东北,普通话都带着一股“那嘎达”味儿;二闺女嫁到四川,无辣不欢,说话软糯糯的;小儿子扎根广州,喝早茶、讲粤语,跟本地人没两样。可他们过年回家,围坐在一起,血脉相连的感觉那叫一个真切。吵吵闹闹也好,其乐融融也罢,他们都是老李家的人。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这个意思。它不是说要把所有人塑造成一个模子。非得让内蒙的小伙子学京剧,让上海的姑娘去跳蒙古舞,让新疆的老乡顿顿吃饺子。那样就太没劲了,也不现实。恰恰相反,这个共同体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它的包容性。
你看历史长河,多少风风雨雨。秦皇汉武,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烽火连天。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还有其他那么多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民族,他们有的曾经是敌人,有的曾经是盟友,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名声显赫。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碰撞、交融、学习、互助。
还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孙权,打来打去,但他们都算是“中国人”。再往前看,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党项,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民族,他们有的融入了汉族,有的形成了新的民族,有的呢,连名字都快被遗忘了,但他们的文化、他们的血脉,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印记。就像一锅大杂烩,每样食材都有自己的味道,但煮在一起,就成了独一份儿的醇厚。
这种“共同”的感觉,不是谁强迫出来的,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扎根在咱们共同的历史记忆里的。是《诗经》里的风雅颂,是唐诗宋词的韵律,是明清小说的世态炎凉,是长城、故宫、布达拉宫这些沉默的见证者。它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苦难,比如近代史的屈辱,是我们共同分享过的荣耀,比如奥运会上的金牌,是遇到天灾人祸时,四面八方涌来的援手。
当然,要说咱们内部一点儿矛盾没有,一点儿分歧没有,那是骗人的鬼话。哪个家庭没个磕磕绊绊?哪个班级没个小团体?民族之间也会有误解,会有摩擦,会有利益冲突。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咱们有没有那个心气儿,去坐下来好好谈,去尝试理解对方,去寻找那个最大公约数。
建立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要消灭差异,而是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并强化那些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东西。是共同的家园意识,是对国家统一的珍视,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朴素情感。
我还记得汶川地震那会儿,电视里、网上,到处都是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各种民族的志愿者。那个场景,真的让人鼻子发酸,又感到无比骄傲。平时可能觉得离得很远的民族,那一刻,就觉得亲得不得了。大家都是中国人,手足同心,共渡难关。这不就是共同体的最真实体现吗?
所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不仅仅是学习几个定义,记住几个论断。它是要我们去感受,去体会,去认识这个复杂而充满生机的整体。它是要我们明白,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说什么方言,无论你信仰什么(在法律框架内),你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你的独特,恰恰是这个共同体的丰富性所在。你的贡献,哪怕再微小,也是在为这个共同体添砖加瓦。
当然,构建共同体这条路,道阻且长。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冒出来。比如地域歧视,比如民族偏见,比如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隔阂。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并且要努力去解决的现实挑战。不能假装看不见,也不能轻描淡写。
需要做的,是更多的交流,更多的理解。让不同民族的孩子从小有机会在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让不同地域的人们有更多机会去对方的家乡走走看看,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拆掉那些无形的墙,让心与心更靠近。
还需要制度的保障,法律的公平。让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都能分享到国家发展的红利。让大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才是共同体最坚实的基石。
最后,我想说,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个完成时,它是一个进行时,一个将来时。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呵护,去建设,去传承。它不是某个领导、某个政党的专利,它是属于咱们全体中国人的。它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过去,也指向我们共同的未来。
未来的世界,会更复杂,更不确定。一个紧密团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才能更好地走向复兴。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分量,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别把这事儿想得太玄乎,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次相遇,在每一次交流,在每一次共同努力中。它,就是我们。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