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首先,“ltp”这三个字母,它到底指代什么?是某个特定的人?一个模糊的群体?还是网络上的某种代称?这一点本身就很模糊吧?如果连讨论的对象都没完全确定,那围绕ta(或者他们)的性取向展开的所谓“分析”,又有多大的意义和准确性呢?好多时候,大家好像只是抓住一个“ltp”的由头,把所有关于“非典型”或者“看不懂”的性取向讨论都往上面套,最后变成一场大型的网络标签化狂欢。
说真的,一个人的性取向,哪有那么容易被外人看穿?它不像头发颜色,一眼就能辨别。它藏在心里,藏在感情里,藏在只有自己和最亲近的人才懂的角落。有时候,甚至当事人自己,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探索、去理解,甚至去接受。性取向它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它可以是稳定的,但对有些人来说,它也是流动的,会随着时间、经历、自我认知而变化。那些急着给别人下定义、贴标签的人,有没有想过,你们在用多么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一个无比复杂、细腻、属于个人核心秘密的部分?
网上那些“证据链”更是让人哭笑不得。看ta穿什么衣服,听ta喜欢什么音乐,观察ta和哪个朋友走得近,甚至分析ta说话的语气、用的表情包……然后斩钉截铁地说:“看吧,这绝对是xx取向!”拜托,这都什么年代了?一个人的穿衣风格、兴趣爱好、社交圈,什么时候成了判断性取向的唯一标准了?难道喜欢穿裤子、不喜欢化妆的女生就一定是同性恋吗?难道和女性朋友关系好、会互相倾诉的男生就一定是异性恋吗?这种基于刻板印象的猜测,非但不可靠,简直是对个体的冒犯!它把人简化成一个个符合某种模式的符号,一旦你“不符合”,就成了被围观、被猜测的对象。
我看到过一些讨论,那种语气,简直像是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带着猎奇,带着审判,甚至带着一丝优越感。这种对他人隐私过度的好奇和窥探欲,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们是不是活得太无聊了,非要去盯着别人的性取向,去给别人的生活强行分类?一个人的价值、ta的魅力、ta对世界的贡献,难道是取决于ta爱的是男性、女性,还是其他什么人吗?这种关注点是不是完全跑偏了?
而且,就算“ltp”确实属于某个非传统的性取向群体,那又怎样呢?这需要被大肆宣扬、被猜测、被品头论足吗?ta还是ta,ta的工作、ta的生活、ta的喜怒哀乐,都不会因为性取向而发生本质的变化。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的心态吧?那种把“不一样”视为异常、需要被解释、被归类的惯性思维。
有时候想想,大家对“ltp”性取向的执着,可能也反映了社会对多元性取向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很多人习惯了二元对立(男/女,异性恋/同性恋),一旦遇到无法简单归类的情况,就会感到困惑、不安,然后急于找一个现成的标签贴上去,好像这样就能恢复“秩序”似的。但世界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人的情感和性取向也是如此。何必非要把所有人都塞进那几个有限的盒子里呢?
真正的尊重,不是假装看不见差异,而是看见差异,并且接受、尊重差异。是允许别人拥有自己的秘密,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爱。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标准、我们的好奇心,去打破别人的边界,去揭开别人不想展示的隐私。
与其花时间去猜测“ltp”是什么性取向,不如多去了解一些关于性取向复杂性的知识,多去思考一下尊重和边界的意义。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隐私哪些可以公开,哪些需要保留。当一个人选择不公开ta的性取向时,我们作为旁观者,最恰当的做法,不是绞尽脑汁去猜测,而是安静地尊重ta的选择。
那些关于“ltp”性取向的讨论,很多时候都充斥着误解、偏见和想当然。它们忽视了个体的复杂性,也忽视了性取向本身的流动性和隐私性。这样的讨论,除了满足一部分人的八卦心理,加剧标签化和刻板印象,还能有什么正面的作用呢?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被无数人猜测、分析性取向的“ltp”,你会作何感想?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放在显微镜下,无所遁形,连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都要被陌生人拿来当谈资?那种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的感觉,想想就让人难受。
所以,关于“ltp”什么性取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这不关我们的事,除非ta自己想说。我们能做的,也应该做的,是把那些无谓的猜测收起来,把尊重和理解放在前面。让性取向回归它本来应有的位置——个人的隐私,而不是公共猜测的靶子。与其盯着别人的性取向,不如多关注ta的作品,ta的言论(那些公开的、ta愿意分享的部分),或者更进一步,关注我们自己内心对多元化的接受程度。难道这不比那些无休止的猜测要有意义得多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