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跟你讲,这事儿真没个准信儿。你上网搜搜看,五花八门的说法都能给你看晕。有人斩钉截铁地说:“有!墙上一个大大的石英钟,看得门儿清。” 立马下面就有人反驳:“放屁!我那考场光秃秃的,啥都没有,全靠监考老师时不时吼一嗓子还听不清的报时!” 还有的说:“看地方吧,大城市可能规范点,小地方就随缘。” 你看,光这一个规定,或者说这种不确定,就已经够让人焦虑的了。
你想啊,那是国考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一分每一秒都宝贵得跟金子似的。行测,那是什么?时间管理大师的终极考验!数量关系崩不崩,资料分析来不来得及,常识题扫一眼抓紧跳过,全靠你对时间分配的把控。申论更别提了,大作文那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结构要搭好,论证要充分,留给思考和打草稿的时间本来就紧张到令人窒息。结果,你连看看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该加速还是该调整节奏的凭据——那块墙上的钟表——都无法确定它的存在?这感觉,就像蒙着眼走钢丝,底下是万丈深渊。
我有个朋友,去年考的,她说她那个考场,是真的啥都没有。一开始她还傻傻地伸长脖子找,眼睛把教室墙壁都扫描了八百遍,除了贴着考试纪律和座次表,干净得像刚被打劫过。后来她才敢小声问监考老师,“老师,请问现在几点?” 老师倒也配合,抬手看看自己手腕上的表(对,他们能戴表,你不行,或者你戴的类型要被严格限制),然后报一个数字。问题是,人家老师不可能每分钟给你报一次啊!而且老师说的那个时间,是标准时间还是她手表的误差时间?她报完,你敢再问吗?不敢,怕影响别人,怕被老师盯上觉得你事儿多。于是乎,她只能隔个老半天,或者感觉实在不对劲了,才敢小心翼翼地再问。整个过程,她形容就是一种“半瞎”状态,心一直悬着,完全没法进入那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答题节奏。旁边有人写字快点,她心里就咯噔一下,“是不是时间不够了?他怎么那么快?” 有人开始翻页了,她更慌,“我是不是落后了?该加快速度了!” 每一丝外部动静,都可能触发她对时间的焦虑,而没有一个定锚物——那块钟表——来让她校准和安心。
那要是考场里有钟表呢?体验就不一样了。虽然可能那块钟老旧得要命,滴答声在你耳边无限放大,但它起码是个客观存在。你抬头就能看到分针怎么爬,秒针怎么跳,心里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就有了具体依托。你可以按照自己事先演练好的时间分配策略,比如资料分析定个时限,数学题超过多久就放弃,申论小题多少分钟,大作文多少分钟。看着那块钟,你知道自己在哪一步,是超前了该稳稳,还是落后了得赶赶。这种控制感,对于减轻考场上的压力太重要了。即使紧张,也是对着一个具体目标紧张,而不是对着一片虚无发慌。
所以你说,为啥这事儿不能统一一下呢?全国几百万考生,大家在考场里遇到的硬件条件,尤其是跟时间这么关键要素相关的,能不能别搞得像开盲盒?你说是不让考生戴手表是为了公平,怕高科技作弊啥的,这个能理解。但考场提供一个统一、显眼的、位置合理的钟表,这怎么看都是保障考试公平、让考生能够正常发挥其真实水平的最基本配置啊!总不能让考生的临场发挥,还得搭上一层适应考场是否有钟表的不确定性和额外焦虑吧?
想想那个画面: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还有就是自己快得不像话的心跳声。如果墙上有一块走时准确的钟表,即使它不言不语,它也是你在这场孤独战役中的一个无声盟友,一个可以让你时不时抬头确认自己位置的坐标。如果没有,那它就是那个隐形的拷问者,逼你不断猜测、不断内耗,把本该用在思考和答题上的精力,消耗在对时间的未知和恐惧上。
所以,“国考教室里有钟表吗”这个问题,远不止是“有”或“没有”那么简单。它背后折射的是考生在备考和应考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那些看似微小实则影响巨大的考务细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考一次国考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期待,任何一点点可能影响发挥的环节,都足以引发无限遐想和深深忧虑。
我个人是觉得,应该有,而且必须有,必须成为标准化的考场配置。就跟桌椅、光线、草稿纸一样,是确保考试基本条件的一部分。别让时间这个最客观的要素,在考场里变成最主观、最不可控的变量了。那种因为不知道确切时间、 pacing全乱了导致没做完题的遗憾,谁也不想经历,真的,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么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能在考生群体中,引发如此多的讨论和共鸣吧。它触碰到了紧张神经里最脆弱的那一块:对未知风险的恐惧,以及对公平、稳定考试环境的渴望。希望未来,这个问题能有个明确且令人安心的答案,而不是年复一年,让无数考生带着这个小小的问号,忐忑地走进那决定命运的考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