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每次提到 CPA通过率 这五个字,都感觉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复杂的味道。怎么说呢,有点像高考分数线,明晃晃摆在那里,告诉你残酷的现实。不是鼓励你,不是安慰你,就是个冰冷的数字,筛选器。官方每年都会发布那些数据,中注协 的网站上,大家可以去查,但说实话,大部分人,包括我,心里早就有个数,知道这玩意儿,它就不是来让你“轻松通过”的。
你看 专业阶段 那六门课,哪一门拿出来不是硬骨头?会计?哦,我的天,那是基础中的基础,可信息量大到吓人,准则更新快,知识点之间勾勾搭搭,一环扣一环。多少人倒在 会计 这座大山上?它的 通过率 嘛,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虽然官方数字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略高一丢丢,但实际感受中,身边能一把过 会计 的,真没那么多。感觉就是你投入了百倍的努力,可能才堪堪够到及格线。
然后是 审计,这门课,怎么形容呢?抽象!不像 会计 有具体的账务处理,也不像 税法 有条条框框的税率计算。审计 更多的是逻辑、判断、风险评估。概念绕来绕去,学的时候总觉得飘在半空中,直到做题、看案例,才勉强落地。好多人觉得它晦涩难懂,投入产出比似乎不高,这门课的 通过率 也常年徘徊在一个让人“哦,果然如此”的水平。
再说说 税法。这玩意儿,细节太多了!各种税种,应税范围、税率、计算方法、优惠政策……记不住就抓瞎。而且政策年年变,你刚背熟的,可能又改了。考的还贼细。但 税法 相比 会计 和 审计,好像又没那么“抽象”,很多人觉得只要肯下功夫死记硬背+刷题,还是有希望的。所以感觉它的 通过率 相对能让人喘口气?但也别高兴太早,考试的时候挖个坑,一个条件没看清,整道题可能就废了。
经济法,这门课很多人觉得相对简单些,因为内容更偏向法律条文,理解了框架后,就是记忆和应用。但“简单”是相对的,它覆盖面广,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破产法……背的东西也不少。而且现在考得越来越活,不再是单纯的法条复述,会结合案例问你法律关系、责任判定。以为能轻松拿下结果在这里翻车的人也不少。
财管,这门课就是公式和计算的海洋。什么 NPV、IRR、资本结构、期权期货……对数学不太感冒的人看到这些符号可能就头疼。而且它不光是套公式,还得理解经济意义,理解管理决策的逻辑。虽然有公式,但题目能绕出十八弯。它的 通过率... 怎么说呢,能考过这门的人,估计都是那种逻辑思维超强,或者对数字特别敏感的。
最后是 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放最后考的人比较多,因为它内容相对综合,也比较宏观。感觉有点像管理学和战略学的杂糅,但又结合了风险控制。很多人觉得它“好懂”,概念不难理解,可真要写出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答卷,又不是那么容易。这门课的 通过率 好像比其他几门稍微高那么一丢丢?也许是因为考到这门的人,前面已经筛选掉了一大批,剩下的都是“精锐”了?或者是这门课的评分标准相对没那么严苛?谁知道呢。
所以,当你把这六门课的 通过率 摆在一起看,就会发现,每一门都是一道坎。而要一次过六门,或者两年、三年内全部攻克 专业阶段,那个整体的 通过率 就更低了。这不是简单的数学相乘,因为每一门的 考试难度、你的 备考 状态、当年的出题风格,各种因素都会叠加影响。
有人说,低 通过率 是为了保证CPA这个招牌的含金量。确实,如果随随便便都能考过,那这个证书也就没那么值钱了。但作为身处其中的考生,或者曾经是考生的人,看到这些数字,心里还是五味杂陈。它不只是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熬夜啃书的晚上,是牺牲了陪伴家人朋友的时间,是顶着巨大压力反复练习的汗水。
综合阶段 的 通过率 相对 专业阶段 来说,看起来会高一些。但这只是幸存者偏差啊!能走到 综合阶段 的,都是已经通过了六门专业阶段考试的强者。他们无论知识储备还是学习能力、抗压能力,都已经久经考验了。综合阶段 考的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务应用,虽然难度形式不同,但能站到那个考场上,本身就证明了你的实力。
说到底,CPA通过率 就像一个门槛,它矗立在那儿,冷冰冰地审视着每一个挑战者。它告诉你这条路的艰难,筛选掉一部分人,也淬炼出一部分人。别盯着那个数字感到绝望,它只是结果,不是原因。真正决定你能不能过的,是你付出的努力、你的学习方法、你的坚持。那些低低的 通过率,只是在提醒你,这条路,必须拼尽全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每次看到网上那些晒成绩的帖子,有人分享一次过六门的“神迹”,有人诉说屡败屡战的辛酸,都让我觉得,通过率 背后的故事,比数字本身要丰富、要真实得多。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与汗水。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