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原文和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原文和译文
0人回答
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4-19 12:36:32
188****3100
2025-04-19 12:36:32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十五个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将围绕《大学》开宗明义的这一段话,结合原文、译文,并尝试从现代视角解读其蕴含的深远意义。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参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德性,在于更新民众,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目标所在,然后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然后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然后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末,任何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明白什么在先,什么在后,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想要向天下彰显光明正大的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扩充知识就在于探究事物。

通过探究事物从而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品性才能修养好,品性修养好后家庭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应该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根本败坏而枝末能治理好的,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却不重视,不应该重视的却重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现代解读与思考:

明明德”并非仅仅指使自己已经拥有的美德发扬光大,更蕴含着不断学习、反省、克服自身弱点,追求更高尚道德境界的过程。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永恒动力,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力求达到道德的完善。

亲民”历来有“新民”和“亲近民众”两种解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感化和影响他人,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关注民生,为民众谋福祉。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道德提升,更要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

止于至善”并非指追求完美,而是一种永不停止的进取精神。它鼓励我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这种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大学》的核心逻辑链条,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它并非简单的线性递进,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实现“天下平”的理想。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诱惑。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竞争激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大学》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道德修养始终是立身之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反省、提升自我,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所倡导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它引导我们从自身做起,以道德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平”的理想。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和解读《大学》的智慧,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价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鼓励我们,从修身开始,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