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的西贯市回民小学参观。这个回族小学的前身是西贯市清真寺兴办的回民小学堂,所以称之为“从清真寺走出的回民小学”,它的发展经历,正是中国回族教育历史的部分缩影。
过去中国的很多清真寺,都开办过经堂教育,很多回族学校,就是脱胎于经堂教育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教育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西贯市回民小学就是这类清真寺办学的典型代表。它位于昌平区西南部的阳坊镇,是北京市51所民族学校之一,由昌平区教委直接领导的农村少数民族小学。1909年,西贯市村里七位先辈们捐银1050两,在清真寺旁兴办了西贯市初等小学堂,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西贯市回民小学毕业生近3000名,在众多毕业生中,涌现出许多杰出校友,如新中国第一代电影解说员李连生先生,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李崇善先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俊臣教授等。如今学校占地面积20亩,建筑总面积405平方米,新建环形200米塑胶操场,办学条件达到了北京市新的办学条件标准。2009年该校共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7名,少数民族学生占46.8%,在校教师22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少数民族教师占77.6%。
2009年10月28日上午,昌平区西贯市回民小学举行百年校庆庆典活动暨昌平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市政府副市长程红出席仪式并为学校授牌。根据媒体报道,“自1909年建校以来,西贯市回民小学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以其严谨的教风和扎实的学风,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西贯市回民小学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了乡村和谐,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发展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教育为己任,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西贯市村是北京市117个民族村之一。全村890多户人家,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回族。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在京、津等地兴起,西贯市村回民中有七位先贤第一笔捐资1050两白银,以清真寺为校址,办起了回民新式初等小学堂。 后来,学校改名西贯市国民小学,得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乡村教育实验区的援助,增加了五年级和六年级两个班,成为完全小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敌伪势力为实行奴化教育,在西贯市阳坊镇设了一所两级小学,把西贯市国民小学合并过去,还要西贯市国民小学每月摊派2300多斤玉米、煤炭及杂费交阳坊小学,内困外压,国民小学被迫停办。1947年元月,西贯市村民向昌平县政府递交在清真寺成立“伊光完小”,恢复国民教育的报告。昌平县长批准成立西贯市“伊光完小”。1949年3月,学校学生不断增加,清真寺无法容纳,西贯市村回族老人李明夫毅然捐出他家的16间房屋和3亩菜园子,让学校作教室和操场。李明夫还将一面做工十分考究的镜子捐了来出,让学生正冠正容,六十余年来,镜子仍然完好无损。 1981年6月17日,市政府批准西贯市小学为“西贯市回民小学”,列为昌平区民族重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