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期末考试往往是对学生理论掌握程度的综合检验。以下模拟并解答一些常见的马原期末考试大题,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解。
答案要点: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是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唯心主义要么认为真理来源于主观精神,要么认为真理是先验的,不需要实践检验。形而上学则认为真理是固定不变的,无需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在于:
1.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理论一旦被运用于实践,其效果如何,成败与否,都能直接体现理论的正确性。
2.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这种符合不是一次性的、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才能使主观与客观达到越来越接近的符合。
3.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从而检验和发展原有的真理。
结合实际,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最好例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也推动了这些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比如,在疫情防控中,不同的防控措施是否有效,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根据实践结果进行调整。
二、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试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但是,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可以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
1.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符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符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 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再大,也不能改变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
3. 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举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思想文化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例如,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又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保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再例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体现,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趋势?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趋势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原的重要结论。这一结论的依据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这个矛盾的不断激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代表着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
1. 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本主义可以通过改良、改革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的矛盾,延缓衰落的进程。
2. 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克服自身的缺陷。
3. 国际力量的对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会立即灭亡,社会主义会迅速胜利。我们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我们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要立足于国情,走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