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里待久了,每天对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和冰冷的数据,人会变得……怎么说呢,有点“干”。像一块脱了水的海绵。我需要一点人间烟火,一点有温度、有质感的东西,来把自己重新“泡发”起来。朋友圈里刷到那张花馍的照片,红的枣,绿的豆,白白胖胖的面团被捏塑成一只开屏的凤凰,那股子喜庆和拙朴,瞬间就击中了我。于是,手指一划,付款,一气呵 Lösungen。
培训班的地点,在一个老小区的深处,七拐八拐,差点以为自己被导航骗了。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发酵面团的微酸和蒸气甜香的味道扑面而来,瞬间就把外面的喧嚣世界关在了身后。
教室不大,几张大大的案板,已经三三两两地围了些人。有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眼神里透着“想当年”的怀念;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大概是想搞个亲子活动;还有几个像我一样,脸上写着“好奇”和“迷茫”的都市打工人。
教我们的是王阿姨。一个看起来顶多五十出头,但手背上布满细纹的女人。她话不多,穿着一身干净的白围裙,往那儿一站,就像一尊定海神针。她没说什么开场白,只是默默地把发好的面团分给我们,一人一大坨,雪白、柔软,像一团沉睡的云。
“揉面,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王阿姨的声音不高,却很有穿透力,“别用蛮力,要用心去感受它。”
用心?我低头看着我手下这坨没脾气的白色家伙,它黏糊糊地粘在我手上,一部分粘在案板上,一部分企图逃跑。我使出吃奶的劲儿去“蹂躏”它,结果它越揉越烂,像一滩扶不起的烂泥。手残。真的。看看旁边的老奶奶,人家手里的面团光滑得像块玉,再看看我这个,简直像个事故现场。挫败感,油然而生。
王阿姨走了过来,没笑话我,只是伸出她的手,轻轻覆盖在我的手上。“你看,这样,用掌根的力量,推出去,再卷回来。”她的手温暖而干燥,带着一股奇异的力量。我跟着她的节奏,一推,一卷。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坨“烂泥”竟然慢慢开始听话,变得顺从、光滑,甚至有了那么一点点弹性。
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匠人精神。那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千百次重复后,沉淀在指尖和掌心的记忆。是人与物之间,一种近乎通灵的默契。
王阿姨那双手,简直不像是在揉面,更像是在跟一位老友叙旧,面团在她手下服服帖帖,从一团混沌,逐渐有了筋骨,有了魂,变得光洁而富有弹性,像婴儿的皮肤,吹弹可破,但又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接下来,就是塑形。这是真正的魔法时刻。
王阿姨从旁边的小竹篮里,拿出几把小巧玲珑的剪刀、梳子,还有几颗红豆、黑豆。她拿起一小块面团,几下揉搓,变成一个水滴状。然后,剪刀在她手里上下翻飞,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蝴蝶。只听得“咔嚓咔嚓”的轻响,一片片“羽毛”就从面团上绽放开来。再用小梳子压出纹理,点上两颗红豆做眼睛。一只胖乎乎、憨态可掬的吉祥鸟,就这么活了过来。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们都看呆了。
这哪里是做食物?这分明是在创造生命。
轮到我们自己动手,那场面,可就精彩了。有人想捏个鱼,结果捏成了个拖鞋;有人想做个寿桃,最后收获了一个屁股。我旁边那位年轻妈妈,想给她儿子做个小老虎,结果那老虎看起来愁眉苦脸的,一副被生活压垮了的丧气模样,把她儿子都给逗乐了。整个教室充满了“你看我这个,像不像个被车压过的刺猬?”之类的自我调侃和相互之间的哄笑。
挫败吗?当然。但更多的是一种久违的快乐。一种从零到一,用自己的双手,哪怕是笨拙的双手,去创造点什么的快乐。这种快乐,比在游戏里打赢一局,或者在KPI上多完成一个百分点,要来得实在得多,也温暖得多。
我放弃了挑战凤凰、麒麟这种高难度动作,老老实实地学着王阿姨的样子,做了一只最简单的刺猬。剪刀剪出的“刺”长长短短,歪歪扭扭,两颗黑豆眼睛也点得一大一小。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威风,反而有点傻气,有点委屈。但我就是觉得它可爱,拙朴的可爱。我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丧”。
最后一步,是上锅蒸。当巨大的蒸笼盖子揭开的那一刻,热气腾腾的白雾弥漫了整个屋子。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们屏住呼吸,凑上前去。
蒸熟的花馍,比生的时候更白胖,更舒展。它们一个个挤在蒸笼里,散发着最纯粹的麦香。我那个“小丧”,经过蒸汽的洗礼,居然舒展开了,看起来没那么丧了,反而有点呆萌。旁边那位妈妈做的“丧气虎”,也变得圆润喜庆起来。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对着自己的“杰作”一通狂拍。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在这里寻找的,或许并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我们是在寻找一种慢。
在这个一切都追求“快”的时代,我们吃饭要快,走路要快,连感情都恨不得快进。而做花馍,却逼着你必须慢下来。从发面开始,就要耐心地等待酵母的工作;揉面,需要不急不躁地反复推拉;塑形,更是一剪一刀,需要专注和静心。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一种对浮躁内心的温柔安抚。
它更是一种仪式感。
我们现在的生活,太缺少仪式感了。逢年过节,一顿外卖,一个红包,就算过去了。而花馍,这种诞生于北方传统节庆的食物,它本身就承载着祝福和期盼。鱼意味着“年年有余”,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寿桃是给老人的祝福……每一个造型,都藏着一个美好的寓言。亲手制作一个花馍,送给家人或朋友,这份心意,是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无法比拟的。
课程结束,我提着自己做的几个奇形怪状的花馍往家走。晚高峰的地铁里依旧拥挤,人们的脸上大多是疲惫和麻木。我看着透明塑料袋里那个呆萌的“小丧”,闻着袋子里飘出的淡淡麦香,心里却出奇地平静和满足。
我可能永远也做不出王阿姨那样栩栩如生的凤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亲手触摸到了生活的质感,感受到了从一捧干巴巴的面粉到一个热气腾腾的生命的转化。
那个下午,在那个充满面香的小屋里,我好像把自己那块“干涸的海绵”,重新浸泡得柔软而饱满。这大概,就是这个花馍培训班,给我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