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四年级上册21课翻译:精卫填海
课文原文:
发鸠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
发鸠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长着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课文解读与深层含义:
《精卫填海》这则神话故事,篇幅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力量。它讲述了精卫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亡后,化为精卫鸟,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也为了不再让其他人遭受同样的命运。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神话传说,更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它象征着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与自然作斗争的决心。精卫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相对于广阔的东海来说,它衔来的树枝和石头简直是杯水车薪,毫无作用。但是,精卫鸟没有放弃,它坚持不懈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这件事。这种执着、坚韧的精神,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从文化层面看,《精卫填海》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态度。他们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是勇敢地面对自然,努力地去改变自然,利用自然。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点词语解析:
发鸠山:山名。
柘木:一种树木,木材坚硬,可以做弓。
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状:形状,样子。
文首:头上长着花纹。
喙:鸟的嘴。
赤足:红色的脚。
名曰:叫做。
常:经常,常常。
衔:用嘴含着。
西山:指西方的山。
木石:树枝和石头。
堙:填塞。
于:介词,在。
东海:指东方的海。
故事延伸与思考:
《精卫填海》的故事常常被用来比喻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赞扬他们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些困难看似无法克服,有些目标看似无法实现。但是,只要我们像精卫鸟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例如,科学家们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探索。这种精神,就与精卫填海的精神是相通的。
又例如,那些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人们,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精卫填海的精神。
《精卫填海》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即使我们的力量是微小的,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改变世界。
不同视角的解读:
儿童视角:精卫鸟很勇敢,为了不让别人像自己一样被淹死,坚持填海。
成人视角:精卫鸟代表着一种不屈服的精神,即使希望渺茫,也要坚持下去。
哲学视角:精卫填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
总结:
《精卫填海》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小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毅力和希望的故事。它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精卫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精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