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不是说学英文不好啊,也不是说不能用英文词儿。语言嘛,活的,交流用的,吸收点儿外来词儿,丰富一下表达,完全没问题。可现在这股风气,真是吹得到处都是,躲都躲不开,简直了。特别是在一些看似“高大上”或者“追求效率”的场合,那英文词儿跟不要钱似的往外蹦,而且蹦得那个叫生硬,那个叫别扭。
你听听:开会的时候,讲个项目,本来用中文说得好好的,“我们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提高用户活跃度”,挺清楚是吧?非得来一句,“我们的这个 Phase,Key Metrics 是提升 User Activity。” 听得我——就觉得有点儿膈应。Phase 是阶段,Metrics 是指标,User Activity 是用户活跃度。中文里都有现成的,而且更贴切语境的词儿,为啥非得这么说?图什么呢?为了显得——什么?更高大上?更洋气?还是觉得这样说,沟通就更有效率了?我怎么觉得,非但没效率,反而徒增了理解成本呢?特别是那些英文不太灵光的同事,还得在脑子里转一圈,或者干脆就愣在那儿,不知道你在说啥。
还有那些个所谓的“黑话”,尤其在互联网圈儿、创业圈儿里头,泛滥到令人发指。动不动就“赋能”,你知道赋能英文是啥吗?Empowerment。好词儿,力量。可现在这俩字儿快被用烂了,什么阿猫阿狗的事情都能叫赋能,你给我倒杯水是赋能,你帮我取个快递也是赋能,本来一个挺有力量感的词儿,变得廉价,空心化了。还有“抓手”,一个项目得有个抓手,一个策略得有个抓手,英文可能是Leverage point或者Key initiative,或者干脆就是Actionable item,中文里的“着力点”、“切入点”、“关键环节”不都挺好的吗?非要抓个“抓手”,听着怪累的。更别提什么“闭环”了,整个过程形成闭环,你以为在玩游戏攒装备呢?
最受不了的是那种中英夹杂到语无伦次的地步。不是那种港剧里偶尔飙两句英文显摆的自然流露(虽然那种也有点儿做作),而是那种刻意的,好像不说英文就显不出自己水平似的。一个句子说一半,蹦个英文词儿,再接回去。或者干脆就用英文的句子结构往中文里套。举个可能有点儿夸张但你能意会到的例子:“这个事情我们不能轻易就 Agree,需要先 internally Discuss 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 Risk,免得后面出现什么 unanticipated 的 Trouble。” 你说这是人话吗?“这个事情我们不能轻易就同意,需要先内部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风险,免得后面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麻烦。” 后者多顺畅?多直白?听着多舒服?
这种“污染”还体现在对一些特定英文词汇的滥用和误用。比如“resilience”(韧性),突然就火了,谁都得讲点儿resilience。当然,这个词本身没问题,表达一种在困难中恢复和适应的能力。可就像一阵风似的,突然所有人都在谈resilience,谈得好像不挂在嘴边儿就落伍了。又比如“push back”,本来是表示“反对、回绝”,在某些语境下变成了一种听上去很“专业”的表达异议的方式。开会有人提出个主意,你想反对,不是说“我不同意”,而是“我有点儿想push back一下”。就,挺拧巴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瞎琢磨,可能原因挺复杂的。
一是虚荣心作祟。总觉得夹带点儿英文,显得自己洋气、专业、跟国际接轨。尤其是在一些对新概念、新模式趋之若鹜的行业,英文词汇往往是这些概念的载体,直接用了,好像自己就掌握了最新的话语权,就站在了潮流的前沿。可很多时候,掌握的只是一个发音,一个表皮,内里是空洞的,或者干脆就理解错了。
二是懒惰。有些概念,用中文去解释、去消化,需要花点儿力气,需要找到最恰当的中文对应词汇或者表达方式。直接用英文词儿,省事儿了,反正大家都这么说,我也跟着说呗。至于说得准不准,别人听懂没听懂,好像不是第一位的。
三是圈子文化。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行话。英文词儿成了某些圈子的准入证或者身份标识。不会说这些词儿,感觉自己融不进去,跟不上趟。为了融入,或者为了不显得自己“土”,只能硬着头皮学着说,学着模仿。
四是对英文的迷信。总觉得英文表达就比中文精准、高效。诚然,在某些特定技术领域,英文确实有其优势,很多概念源于西方,直接用英文沟通可能更无障碍。但那是在专业对专业、点对点的场景下。在日常沟通、管理沟通、面向大众的表达中,中文的博大精深和灵活变通,很多时候是英文无法比拟的。那种认为英文天然就比中文高级、更适合表达现代概念的想法,本身就有点儿问题。
你看那些真正把中文用得出神入化的人,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语言,多么有力量,多么有美感。鲁迅先生,莫言老师,哪怕是看看金庸古龙的小说,那种遣词造句,是任何生硬的英文词汇都无法替代的。
我不是要搞什么“纯洁语言”运动,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变化和吸收。我只是觉得,那种刻意的、炫耀的、低效的、污染了中文表达流畅度和美感的英文词汇夹杂,真的可以少一些。说人话,用大家都能懂的、感到舒服的语言交流,不是挺好的吗?非得往里头掺那些廉价的、做作的、有时候甚至是用错了的“污染英文”,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沟通,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那点儿可怜的虚荣或者从众心理?
也许,少一点儿那种“More Polluted English”,我们的交流会更清澈,更真诚,也更有温度。至少,听着不会那么累心。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