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看着那些小脸蛋儿,真就觉得是温室里的花朵,是精心培育、打磨出来的。他们的爸妈呢,站在校门口,有的西装革履,有的打扮得体,脸上写着一种——怎么形容呢?一种“为了孩子我拼了”的决心,或者说是一种“我们选对了路”的自信满满。反正不是咱们以前那种,哎呀,孩子赶紧进去别迟到,然后自己赶着去挤公交上班的匆忙劲儿。这里头,你品,你细品,更多的是一种经营、一种投资的味道,每一步都好像算好了似的。
都说这是国际学校,是国际教育。听着是挺高大上的,金光闪闪似的。可到底有多“国际”呢?真就跟国外那些老牌的寄宿学校一个样?还是说,只是课程里英文比例高点儿,老师里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口音还带着点儿听不太懂的腔调?这所学校,在咱们青岛这个地方,扎下根来,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高的起点?更少的应试压力?还是只是换个赛道跑,最终目的其实没变?这些问题,在我这旁观者看来,挺有意思的。
谁不知道,这里的学费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一年下来,打底就得十几万,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课外活动、出国考察什么的,随随便便就奔着几十万去了。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烧钱啊,真真地烧钱。可那些家长,眼都不眨地就把钱交了。这笔钱花出去,买的是啥?是知识?是能力?是未来能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的敲门砖?是能顺利出国、拿到外国身份的通行证?还是说,只是买一个心安,觉得把孩子送进这里,就等于上了保险,未来可期,至少比在体制内挤独木桥强?
我有个老同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终于进去了。她跟我诉苦,说课程安排得很满,活动也多,感觉孩子学得很开心,每次回家都兴高采烈的说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儿。但也有烦恼,说老师跟家长的沟通方式,有时候让他们这些老观念的人不太适应,直接、开放,有时候让他们觉得是不是管得太少了。还有那些外国老师,流动性挺大,换得挺勤的。孩子今天刚跟一个特别喜欢的老师熟络起来,可能下学期人就走了,换了新人。这不也是个变数嘛?情感上的,适应上的,都得从头再来。
有人觉得值,觉得这里的教育理念更先进,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不像咱们以前经历的应试教育那么死板、那么只看分数。他们觉得,孩子在这里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有人觉得不值,说基础知识是不是够扎实?去了国外还是要考托福雅思SAT,大学里竞争更激烈,这些“素质教育”的东西,到了真刀真枪拼学术的时候,到底顶不顶用?而且花那么多钱,最后孩子还是得回国发展,那这几年到底收获了什么,除了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国际教育”标签?这些问题,真是见仁见智,一百个家庭可能有一百种答案。
傍晚的时候,格兰德学校的教学楼里亮着灯,透着一股子暖意,也透着一股子神秘。外面,是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小声地聊着天,分享着“内部消息”。空气里混杂着青岛特有的海边的湿气,远处是青岛的万家灯火,一片繁华景象。这所学校,就像这个城市新发展、新思潮的一个缩影,闪着光,吸引着眼球,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可能也有一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不安。
我就想,那些孩子,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里面装着的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教材。他们放学后是直接回家对着电脑打游戏,还是有什么别的更高大上的活动?他们的社交圈子是怎样的?跟普通学校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是更开放自信,还是有他们自己小圈子的烦恼?说实话,光是站在外面看看,或者听人说两句,根本看不透这层光鲜亮丽的外壳下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态。格兰德学校,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光环,是个踮着脚尖也想够到的目标。在另一些人眼里,也许只是个过于昂贵的选项,或者是个谜,一个关于阶层、关于未来的谜。
我一个彻头彻尾的旁观者,站在这儿,看着这一切,心里头五味杂陈。替那些孤注一掷的家长捏把汗,也替那些小小年纪就背负着沉重期望的孩子感到一丝——压力?毕竟,这条路,一旦选择了,就得一直走下去。而且,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总希望有个配得上的结果吧?别到头来,付出了所有,却发现只是绕了个远路,甚至走进了死胡同。青岛有那么多学校,公立的,私立的,大大小小。但格兰德,它就是不一样,它代表着一种选择,一种方向,一种……可能有点儿奢侈、有点儿冒险的梦想?
它不仅仅是一栋教学楼,一片操场,它更像是一个符号,矗立在青岛的土地上,提醒着人们,教育,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样子了。它变得多元,变得昂贵,也变得——更加承载着家庭对未来的全部想象和期望。那些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孩子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不同的表情。有的轻松,有的疲惫,有的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疏离。这就是格兰德的孩子们,生长在青岛这片土地上,呼吸着海风,接受着他们父母认为最好、最“国际”的教育。这个名字,“格兰德学校 青岛”,听起来响亮,背后承载的东西,可复杂着呢。不只是教育本身,是阶层跃升的渴望,是全球化的冲击,是家庭决策的艰难,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这一切,都在那扇看着有点儿神秘的大门背后发生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