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let后面人称为什么用宾格
let后面人称为什么用宾格
0人回答
7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4-29 11:03:52
188****3100
2025-04-29 11:03:52

你想啊,按理说,一个句子结构,主语、谓语、宾语,分得清清楚楚。谓语动词是动作,主语是发出动作的,宾语是承受动作的。那“Let me see.”字面意思好像是“让 我 看”,这个“看”的动作是我发出的呀?按这个逻辑,我似乎应该是主语,可我前面又有个“let”,这个“let”才是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这就引出它独特的结构了:`Let + 宾语 + 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

这个结构,关键就在于这个 宾语。它虽然紧跟在 let 后面,看起来像是 let 的直接承受者,但它同时又是后面那个 不带to的不定式 所表示的动作的“逻辑主语”或者说“执行者”。听着绕不?别急,咱们拆开看。

在“Let me see.”里,let 是谓语动词,“me”是它的 宾语。然后,“see”是不带to的不定式。谁“see”?是“me”在“see”。所以,“me”这个 宾语,在“see”这个动作上,扮演着一个类似主语的角色。但是,从整个句子的结构来看,最外面那个框框是 `[You] let me see.` (通常主语 You 被省略了,表示祈使)。主语是隐形的 You,谓语是 let,宾语是 me,然后 see 是对宾语 me 的补充说明或者表示 me 所执行的动作。从这个宏观框架看,“me”确确实实是 `let` 这个动作所作用的对象——是“你”让“我”去做某事,或者允许“我”去做某事。所以,它得是 宾格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使役动词 (causative verbs)。`Let` 就是典型的 使役动词 之一,还有 `make` 和 `have`。它们都表示“使、让、叫”某人做某事。它们的结构都是 `动词 + 宾语 + 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

`Make him understand.` (使他理解) - `him` 是 `make` 的 宾语,同时是 `understand` 的执行者。

`Have her finish the report.` (让她完成报告) - `her` 是 `have` 的 宾语,同时是 `finish` 的执行者。

看到了吗?这种结构下,宾语 后面跟着的是描述这个 宾语 所执行或所经历的动作。这个 宾语,是外层动词(`let`, `make`, `have`)的作用对象。它被“允许”、“被强制”、“被安排”去做后面的事。所以,它必须是 宾格,因为它承受了前面谓语动词的作用。

除了 使役动词,还有一类动词也用类似的结构,那就是 感官动词 (verbs of perception):`see`, `hear`, `feel`, `watch`, `observe`, `notice` 等等。它们表示“看到”、“听到”、“感觉到”某人正在做某事或做了某事。它们的结构通常是 `动词 + 宾语 + 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表示已完成的动作)或者 `动词 + 宾语 + 现在分词 (-ing)`(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这里我们也只关注 不带to的不定式 的情况:

`I saw him enter the room.` (我看到他进了房间。) - `him` 是 `saw` 的 宾语,同时是 `enter` 的执行者。你看到的是“他”,他做了“enter the room”这件事。你“看到”这个动作作用在“他”身上。

`We heard them sing a song.` (我们听到他们唱了一首歌。) - `them` 是 `heard` 的 宾语,同时是 `sing` 的执行者。你“听到”这个动作作用在“他们”身上。

你看,无论是 使役动词 还是 感官动词,当后面接一个 宾语 来描述这个 宾语 执行的动作时,这个 宾语 都得老老实实地用 宾格。这是因为,从整个句子的骨架来看,它就是主语对谓语动词发出的动作的承受者。

可能有人会问,那为啥后面不用带 to 的不定式呢?比如我们说 `I want him to go.` (我想要他走)。这里的 `want` 后面也是 `宾语 + 不定式`,但 `go` 前面却带着 to。这就涉及到英语动词搭配和语义的精妙之处了。

`Let`, `make`, `have` 这类 使役动词,以及 `see`, `hear` 等 感官动词 后面接 不带to的不定式,常用来强调动作本身的发生或完成,感觉上更直接、更原始,不带那么多附加的意味。尤其对于 感官动词,你“看到”或“听到”的就是那个动作的全过程或结果。比如 `I saw him enter the room.` 你看到的就是他“进”的那个瞬间或过程的完成。如果用 `-ing` (I saw him entering the room),则强调正在进行的状态。

而像 `want`, `ask`, `tell`, `advise`, `allow`, `persuade`, `cause` 等等动词,它们后面接 `宾语 + 带to的不定式`。这类动词往往表示一种意愿、要求、建议、允许(注意 `allow` 和 `let` 虽然都表示允许,但结构不同)、劝说、导致等,它们引导的 to不定式 更多地表示一种目的、将来的动作、一种状态的转变或结果。`I want him to go.` 表示我希望他处于“离开”这个状态或完成“离开”这个动作,重点在我的意愿以及他将要执行的这个动作。`He told me to wait.` 他告诉了我一个指令,让我去执行“等待”这个动作。这里的 to不定式 感觉上跟前面的动词关系更像是一种引导、一种后续。

回到 let。`Let` 的核心含义是“允许”、“放任”、“不阻止”。这个“允许”或“不阻止”的动作是作用在谁身上?是作用在后面的那个 宾语 身上。你允许的是“我”,允许“他”,允许“我们”。所以,“我”、“他”、“我们”是承受这个“允许”动作的对象,自然得用 宾格me, him, us。至于他们被允许去做什么(后面的 不带to的不定式),那是对这个 宾语 状态或行为的进一步描述。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有人被拦住了,你想让他过去。你对拦他的人说:“让他走!” (`Let him go!`)。你的动作是“let”,这个动作直接作用在“him”身上,是你让“him”处于可以“go”的状态。所以“him”是 宾格。这个“go”描述的是“him”被“let”之后会发生的行为。

再比如,“Let there be light.” 这句经典的创世之语。`Let` 是谓语,`there` 在这里是个引导词,真正的逻辑主语是 `light`。这个结构其实是 `Let + 宾语 + 动词原形` 的变体,`be` 是动词原形。Light 在这里是 宾格。为什么?因为“光”是被“允许存在”或“被创造出来”的对象。整个句子是“让光存在吧”。“让”这个动作是作用在“光”身上的。虽然 `light` 不是人称代词,但如果换成人称代词,比如“Let him be there.” (让他待在那儿),`him` 还是 宾格

所以,归根到底,let 后面用 宾格,是因为这个紧跟在 let 后面的成分,在整个句子的框架里,是 let 这个动词的直接承受者或作用对象。它“被允许”、“被放任”,因此需要用 宾格 来表明它作为“接受者”的身份。后面那个 不带to的不定式,则是在描述这个 宾语 所进行或将要进行、被允许进行的动作。这是一种特定的动词结构搭配,是英语长期发展形成的习惯。

你不能说“Let I go”,就像你不能说“See I”或“Make he do it”一样。动词的直接宾语,用的是 宾格。`Let` 这个动词的直接宾语恰好是那个将要执行后面动作的“人”,但这并不改变它作为 `let` 的 宾语 这一事实。

这个规则,说白了就是:某些特定动词 (`let`, `make`, `have`, `see`, `hear`, `feel` 等) 后面直接跟一个 宾语,再跟 不带to的不定式,这个 宾语 必须是 宾格,因为它承受了前面动词的作用。这是一种固定的句型模式,记住它比深究历史演变要实际得多。每次遇到 `let`,脑子里就应该自动反应出:哦,后面跟 宾格,再跟 不带to的动词原形。这就像是语言的一种默契、一种契约。

这事儿,就像炒菜得放盐一样,不是为啥非得放,而是放了才对味儿,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语言里的很多“为什么”,到最后追溯起来,可能并没有一个逻辑链条严密到无懈可击的理由,更多的是历史的沉淀、习惯的沿袭。Let 后面用 宾格,以及它后面跟 不带to的不定式,就是这种沉淀下来的独特风味。理解了它的结构和它属于哪类动词的范畴(使役动词感官动词),这个所谓的“为什么”也就没那么神秘了。它就是这个词、这类词的用法特点,是英语语法结构中一块独特的积木。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能用这块积木,搭建出准确、地道的句子。

所以下次听到“Let me know.”或者“Let us celebrate.”,别再纠结为啥是 `me`, `us` 了。记住,是 let 这个词的“霸道”或者说“特别”,它要求跟在它后面的直接承受者,也就是后面那个动作的执行者(但在整个 `let` 结构里是 `let` 的对象),必须是 宾格。就是这么个事儿,简单粗暴,但高效管用。掌握了这点,使用 `let` 引导的句子就顺畅多了。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