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问题,说实话,刚接触那会儿,我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觉得挺拧巴的。东西买了,钱花出去了,搁那儿吃灰呢,一丁点儿活儿没干,生产线上连个影儿都没有,你告诉我得给它“折旧”?这不瞎掰嘛!折旧,按我那点朴素的理解,不就是东西用旧了、磨损了、价值损耗了,把这损耗一点点摊到成本里去吗?没用,哪来的磨损?哪来的损耗?
就像你买了一辆新车,锃亮锃亮的停在车库里,连火都没打过,你说它价值每天都在掉?当然掉,这是市场价值,是二手价,可会计上的折旧,它不是这么算的啊!会计上的折旧,它算的是使用价值的转移或者说消耗。所以,从直觉上看,“未使用”和“折旧”这两个词儿,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水火不容。
可是,会计这东西,有时候它就是反直觉的。它有自己一套逻辑,一套规则,而且这些规则往往是基于一些你可能没立刻意识到的“假设”或者“目的”。当我们谈论“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时,我们其实是在讨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会计上的“折旧”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反映物理损耗?还是为了更有效地将成本在资产的受益期内进行分摊?
教科书上冰冷冷的定义会告诉你,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分摊。这里的关键词是“使用寿命”,而不是“实际使用时间”。而且,折旧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而不是为了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它是一种成本分摊机制,不是资产减值准备。
所以,你那台新买回来、落着灰的机器,虽然一天活儿没干,但它的“使用寿命”可能已经开始计时了。就像粮食的保质期,从生产出来那天就开始算了,管你放冰箱还是放仓库,时间可不等你。固定资产的“寿命”,在会计看来,很多时候是从它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那天就开始了。这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意思就是它已经安装调试完毕,随时可以开动干活了。至于你老板拍板决定让它歇着,那是管理层的事儿,跟资产本身技术上是否能用,是两码事。
《企业会计准则》也好,国际会计准则也好,大都是倾向于这个观点:一旦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就应该开始计提折旧。管你用没用,都得提。为什么?因为它潜在的“服务能力”或者说“经济利益流入能力”已经具备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能力是会逐渐衰减的,即使你不使用它。这种衰减可能不是物理磨损,但可能是技术过时,可能是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其经济性下降,可能是单纯的“岁月不饶人”,虽然不干活,但搁那儿风吹日晒(如果环境恶劣的话)或者单纯地零件老化,都会影响它未来的使用效率和价值。
你想啊,一台十年前生产的顶尖设备,就算一次没用过,它跟现在最新款的设备比,性能、能耗、维护成本等等,肯定有差距。它“未使用”期间,实际上是在承受“技术淘汰”和“时间价值流逝”带来的潜在价值损失。折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反映这种“潜在”的、基于时间推移的价值损耗,并将最初巨大的购置成本,均匀地分摊到它预计能贡献经济利益的那些年头里去。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计算每一期的生产成本或费用,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再说了,如果“未使用就不折旧”,那有些企业岂不是可以随便买一堆设备放那儿,需要报表好看的时候就说“没用,不折旧”,资产负债表上一大堆崭新的“固定资产”,显得家底儿厚实?这显然不符合会计信息应有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原则。会计需要一个相对客观、一致的处理方法,来避免这种人为操纵报表的可能。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开始计提折旧,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时间起点,减少了判断的主观性。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或者说有需要细究的地方。比如,季节性停产的设备,虽然某个时期“未使用”,但整个会计期间内它是在为生产服务的,那肯定是要正常计提折旧的。又比如,因为大修而停用的设备,这段停用期往往不停止计提折旧,因为它依然在“使用寿命”内,大修本身也是为了恢复或延长其使用功能。
但有一种情况,确实可能暂停计提折旧,那就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处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注意这里是“已提足折旧”,意思是你已经把它的原始价值都通过折旧的方式分摊完了。还有就是“处于处置阶段的固定资产”,比如准备卖掉或者报废了,那也通常不再计提折旧。
那如果一台固定资产,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市场需求骤降导致生产线停工,设备无限期闲置,甚至都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再启动,这种情况是不是也要一直折旧下去呢?是的,通常情况下,只要它还没有达到报废或处置的状态,且其本身的技术功能还在,只是因为外部原因停止使用,理论上还是应该继续计提折旧的,因为它依然面临着技术过时、维护成本、甚至看护成本等问题,而且其“使用寿命”的时钟并未停止。只不过,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你可能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折旧是基于时间或使用量的成本分摊,而减值则是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确认的一种损失。如果一台设备长期闲置,未来也很可能不会再产生经济利益,那么它的可收回金额(未来的现金流入现值或处置净额)可能就远远低于它在账面上还没提完折旧的价值。这时候,你就得考虑计提减值准备了,把它的账面价值减到可收回金额。这才是反映其“真实”价值下降的一种方式,与折旧的意义不同。折旧是按部就班的成本分摊,减值是突发或阶段性的价值重估和损失确认。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它达到了预定可使用状态,不管用没用,时间这个维度就在往前走,技术就在发展,潜在的经济利益就在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减或转移。会计上的折旧,正是为了系统、合理地将这份历史成本,匹配到资产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各个会计期间。它不是在惩罚你没使用资产,而是在诚实地告诉你,购买资产的那笔钱,它所代表的经济利益,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点点“花掉”,即便这“花掉”不是通过生产产品实现的,也是通过“失去新技术竞争力”、“承担保管维护成本”或者仅仅是“离报废又近了一天”等形式体现的。
这个逻辑,初听可能有点绕,但一旦你理解了会计折旧的本质——它是一种成本分摊,而非价值衡量——那么,未使用的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这件事,也就不那么反常识了。它遵循的是会计的内在逻辑,是为了提供更稳健、更可比的财务信息,尽管这信息有时候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旧”和“新”的理解不太一样。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读懂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不然,你永远会觉得会计这门学问,咋总是跟正常人想的不一样呢?它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规则,得懂了它的“游戏规则”,才能玩转它,或者至少,不被它绕晕。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