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考研英语那档子事儿,最让人头疼的,除了那些长得跟雅思一样妖娆的阅读理解,大概就是翻译了。尤其是那英译汉,一堆弯弯绕绕的长难句,恨不得把十八层地狱的语法都给你打包塞进来。每次看到那些译文,我都觉得不是我在翻文章,是文章在翻我,翻得七荤八素。评分标准这东西,听着就玄乎,好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摸不着看不清。但真到了考场上,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得小心翼翼地往上码,生怕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哗啦啦分数就没了。
我跟你说,这玩意儿绝不是你把字典里的中文意思简单堆砌就行。那不是翻译,那是字符搬运工。真正的评分,看的是你能不能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完整地拎出来,然后用地道、流畅的中文表达出来。注意,是“地道”、“流畅”!不是那种机器臂硬邦邦的直译。那种“他是一个在写作方面的天才”?拜托,谁这么说话?咱中国人说“他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或者更简洁点,“他写作很有天分”。这就叫地道。
关键词的翻译,这是第一道坎儿。原文里那些核心词汇,承载着作者主要的思想和观点,你翻错了,或者翻得含糊不清,直接就是硬伤。比如 economic depression,你不能翻成“经济心情不好”,得是“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也不是“环境能持续”,得是“环境可持续性”。这些词,都是有约定俗成的、精确的中文对应。一旦偏离,扣分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而且,这个“准”不仅仅是指字面意思,还得结合语境。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可能千差万别,你就得有那双火眼金睛,看透它在当前语境下的真正含义。这考验的,是你对词汇多义性的理解,更是你结合上下文推敲词义的能力。别懒,多查查词典,尤其要看例句,感受一下词在“活”的状态下的样子。
再来,是句子结构的处理。英文句子那个长啊,动不动就一个主句带好几个从句,环环相扣,跟俄罗斯套娃似的。你要是照着英文的顺序,一个词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往中文里塞,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法看,逻辑混乱,表达别扭。评分老师看到这种,心里估计都在滴血。他们想看到的,是你能够把原文复杂的结构拆解、重组,用符合中文习惯的方式重新组织语言。该前置的要前置,该后置的要后置,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要对,修饰语要放对地方。这就涉及到顺译、逆译、分译、合译等等技巧。你看,英文里经常把一些修饰成分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而中文习惯放在前面。这就是个典型的需要调整的地方。比如 “a book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你不能翻成“一本书写的由一个著名的作者”,得是“一本由著名作者写的书”。这看着简单,但真正到了长难句里,各种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混在一起,就考验你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了。评分点就在于你能不能把英文句子的意义单元找出来,然后用流畅的中文重新组合。
语法和表达的准确性,这简直是命脉。动词的时态、语态,名词的单复数(虽然中文不强调,但在翻译时需要理解原文的含义),代词的指代是否清晰,介词的使用是否得当,连接词是否恰当…… 这些细节,任何一点处理不好,都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分老师看的是你对两种语言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你不能用英文的语法规则来套中文,反之亦然。比如英文喜欢用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但中文更习惯用主动语态。你得学会转换。又比如虚拟语气,英文有特定形式,中文则可能通过副词或者特定的句式来表达。这些细微之处,决定了你的译文是生硬蹩脚,还是自然流畅。
别忘了标点符号。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但用错了,同样扣分!中文和英文的标点符号使用习惯有不少差异。比如,英文的逗号使用比中文频繁,中文更倾向于用顿号来分隔并列成分。引号、冒号、破折号等等,都有各自的规范用法。你不能照搬英文的标点,得用符合中文规范的标点。这不仅仅是形式问题,标点的正确使用直接关系到句子的断句和意思表达的清晰度。
最后,也是最玄乎,但却至关重要的一点:译文的整体质量。这就像你看一幅画,不仅仅看笔触、颜色,还要看整体的构图、意境。一篇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是自然顺畅的,不应该有明显的“翻译腔”。每个句子都应该融入整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评分老师会通读你的译文,感受它的流畅度和可读性。如果读起来磕磕巴巴,到处都是硬伤和别扭的表达,即使个别词翻对了,整体印象分也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神韵。你能否把原文作者的语气、风格、甚至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你的中文传达出来?这当然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但至少,你的译文不能让读者觉得是在看一篇拼凑起来的文字垃圾。它应该是一篇逻辑清晰、表达准确、文笔流畅的中文文章。
所以你看,考研英语翻译的评分标准,远不是对几个单词的考核,它是一套综合性的评估体系,从词汇到句子结构,从语法细节到整体流畅度,面面俱到。要想拿高分,没有捷径,得扎扎实实地磨练基本功,多读多练,培养语感。多看看那些优秀的译文,感受一下“信达雅”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别怕犯错,每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尽最大努力把原文的意思和神韵都捕捉到位。这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你得全副武装,才能打赢这场仗。每次想到这儿,我都会觉得那些在考研路上和翻译死磕的日子,真是既痛苦又宝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仅在学一门语言,更是在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思想,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穿梭和转化。这能力,走到哪里都吃香。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