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进去后才发现,嘿,别看外面不显山不露水的,里面还真有点儿门道。教学楼错落有致,不像那些新学校方方正正的,这里的建筑带着点儿老重庆的味道,有些坡坡坎坎的,走起来也得加把劲儿。尤其是我们最常待的实验楼,一股子消毒水和艾草混杂的味道,还有各种试剂的怪味儿,闻着就知道,“嗯,没错,是学医的。”
那些年,日子就耗在这些地方了。早上急急忙忙冲进教室占位儿,听老师讲那些拗口的专业名词;下午就泡在实验室,那才叫真功夫。显微镜?刚开始看,眼都花!分不清细胞,看不清细菌,只觉得一片模糊的光晕。手拿吸管配药,更是抖得跟帕金森似的,生怕多一滴少一滴,全错了。那会儿才知道,“医药科技”这四个字,不是光背书就行,得上手,得琢磨,得出错,再改。
记得上药剂课,老师让我们自己磨药粉,用那个研钵和杵,手腕要使劲儿,还得有节奏。磨出来的粉末,有的细得像烟,有的还带着点颗粒。闻着药材的味道,有的苦涩,有的辛辣,有的闻着就提神。那些泛黄的药方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像古代的天书。那时候就觉得,哇,我们学的东西,是真能救人的,是真能改变一些什么。这种感觉挺奇妙的,有点儿责任感,又有点儿小小的自豪。
学校里有个图书馆,虽然不大,但里面的书挺全的。好多时间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实验室,要么就在图书馆里翻那些厚厚的医学书。有时候累了,就在窗边发会儿呆,看着窗外重庆特有的那种雾蒙蒙的天,或者楼下匆匆走过的行人。那时候的日子,挺单纯的,就想着考试,想着实验,想着毕业了能干嘛。
我们宿舍,挤是挤了点儿,但热热闹闹的。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说着各种口音的普通话。晚上熄灯后,就躺在床上聊天,从学习到八卦,从未来到暗恋。大家一起吐槽食堂的菜,一起研究怎么对付考试,一起憧憬毕业后的样子。那种情谊,现在想起来,比啥都珍贵。在重庆医药科技学校的那些年,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学会了怎么和人相处,怎么面对压力,怎么一个人在外地闯荡。
学校周围的小巷子,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有卖便宜又好吃的炸串儿、小面、抄手的小店,考试前一晚,总会去那儿觅食,给自己加油打气。也有几个小药店,偶尔去买个感冒药什么的,看着药店里琳琅满目的药品,就想着,以后我也能像他们一样,懂这些,能帮到别人。那时候觉得,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它就像一个小的生态圈,里面有学习,有生活,有友情,还有跟外面世界若即若离的联系。
老师们呢,一个个都挺有性格的。有特别严厉的,讲课一丝不苟,实验操作要求高得吓人,但你知道他们是真为你负责;也有特别幽默的,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还有那种特别和蔼的,像个老朋友,愿意听你倾诉烦恼。他们手里拿的,不仅仅是书本和教案,更是经验和智慧,是手把手把你从一个啥也不懂的毛头小子(或者丫头)领进医药科技这个行当的引路人。
当然也有觉得辛苦的时候。那些看不懂的医学文献,记不住的海量知识点,做不出来的实验结果,都让人焦头烂额。重庆湿热的天气也挺磨人的,夏天黏糊糊的,冬天那种湿冷钻骨头的。有时候真想放弃,回家算了。但看看身边的同学,大家都在咬牙坚持,也就又有了动力。毕竟选择了医药科技这条路,就得付出努力。
毕业那会儿,真是五味杂陈。有点儿激动,终于可以去外面闯荡了;又有点儿不舍,要离开这个待了好几年的地方,离开那些熟悉的人和景。重庆医药科技学校,这个名字,在那之前,可能只是我人生规划里的一个选项;但在那之后,它就变成了我生命里一段真实的存在,一段有笑有泪,有汗水有收获的回忆。
现在离开了重庆,离开了学校,但时不时总会想起那段日子。想起实验室里福尔马林的味儿,想起在宿舍和同学抢卫生间,想起在图书馆里睡着又被自己惊醒,想起考完试大家冲出教室的那股劲儿。也想起学过的那些知识,它们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时不时地冒出来,提醒我,我是从那里走出来的,我是一名医药科技领域的学习者。
很多年过去了,那栋灰扑扑的教学楼还在吗?学校周围的小巷子,那些小店还在吗?也许都变了样子吧。但那些回忆不会变。对我来说,重庆医药科技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它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是我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我认识了一群最重要的人的地方。它在重庆,在那座充满江湖气的城市里,安静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医药科技人才。它不是名校,没有光环,但它踏实,它温暖,它教会了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像熬制一味中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火候,最后,才能散发出它独特的香气,发挥它的效用。嗯,大概就是这样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