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0人回答
11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4-28 11:27:25
188****3100
2025-04-28 11:27:25

说实话,那时候看这些满分作文,心里是复杂的。一方面觉得“哇,好厉害”,那些排比句堆起来的气势,那些引用古诗文的信手拈来,那些深刻得似乎不像一个高中生能想出来的“立意”。简直是膜拜。可另一方面,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读完一篇,能记住的好像只有那些“漂亮”的句子,那些“高级”的词汇,但作者本人呢?那个写字的人,他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光鲜的壳子完全包裹起来了。

就像是商场橱窗里的模特,衣着光鲜,姿态完美,但你知道那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体温,没有呼吸。很多满分作文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们太“正确”了,太“成熟”了,甚至有些“老气横秋”,不像一个十七八岁的人该有的样子。我们那个年纪,不是应该有点青涩、有点冲动、有点没头没脑吗?不是应该对世界充满好奇,有时候甚至带着点不加掩饰的困惑和迷茫吗?但这些作文里很少见到。它们的目标好像只有一个:征服阅卷老师,拿到那个金光闪闪的“满分”

为了这个满分,我们都学了什么?学结构:怎么开头引人入胜,怎么中间层层递进,怎么结尾点睛升华。学论证: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现实事例,一样都不能少,还得“新颖”。学语言:多用长句,多用排比,多用比喻、拟人,句子里最好有点“书卷气”。那时候的老师,也是掰开了揉碎了讲,这个例子好,那个句子妙。然后布置任务:回去背诵!背诵满分作文,背诵好词好句,背诵论据素材。

于是,我的高中三年,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这种刻意的模仿和囤积上。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作文辅导书,里面全是按主题分好的“万能素材”:孝道用谁谁谁,环保用谁谁谁,梦想用谁谁谁。好像写作文不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而是一个填空游戏,或者说,一个精密的组装过程。拿到一个题目,先从“素材库”里抓一把相关的;再套上一个“万能结构”;中间用各种“高级词汇”和“漂亮句式”填充;最后拔高一下立意,最好能和国家民族命运扯上点关系。一篇“规范”的应试作文就这么诞生了。

我记得有一次,写一篇关于“选择”的作文。绞尽脑汁地想怎么写得深刻。最后生搬硬套了一个康德的道德哲学进去,自己其实也没完全弄明白,只是觉得听起来很高大上。结果老师评语说“立意深刻,旁征博引”。当时高兴得不行。现在回想,那完全是一种表演,一种智力上的体操表演。我并不是真的对康德有多深的理解,只是知道把它放在那里,能让我的文章看起来更有分量,更有“文化味儿”。

这就是应试教育下,作文的困境,或者说,满分作文困境。它在某种程度上,鼓励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是技巧而不是真诚,是表演而不是表达。它训练出了一批批善于在纸面上构建完美模型的孩子,他们的文章滴水不漏,逻辑严谨,辞藻华丽。但你问他们,写这篇文章时,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你真的对这个问题有那么深的感受吗?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愣住,或者给你一个标准的答案。

想想看,那些真正能打动的文字,是多么的真实。它可能不完美,可能有语法错误,甚至有点口语化。但它饱含情感,有作者独特的声音,有生活留下的痕迹。它们可能是老舍笔下北京街头的烟火气,可能是鲁迅文字里透出的悲愤与清醒,可能是某个普通人在网上写下的掏心窝子的话。这些文字,你读的时候能感觉到作者的呼吸,能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它们是有温度的。

而很多满分作文,给的感觉是冰冷的。它们是标准化的产品,是流水线上的精品。它们符合所有的“标准”,但恰恰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不确定性、独特性和那一点点笨拙的、但却无比珍贵的真诚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满分作文都这样。肯定有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他们的真情实感恰好能套进那个应试的框架,他们的思考本身就深刻且富有文采。这种凤毛麟角的存在,我们只能仰望。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满分作文,是训练出来的,是技巧堆砌出来的。它们是应试的产物,是那个特定环境下,为了那个分数而存在的。

我也曾无数次问自己,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在高考中拿到一个高分吗?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写出一样的“标准件”文章吗?还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观察世界、独立思考、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如果是后者,那么现在这种对满分作文的追逐,是不是有点跑偏了?

我很怀念那些不那么“规范”的文章。中学时,班上有个同学写的作文,常常离题,结构也松散,但读起来特有意思,因为里面全是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只有那个年纪才有的奇思妙想。虽然拿不到高分,但我们私下里传阅,都觉得那才是真正属于她的文字。后来的作文,大家越写越像,套路越来越熟练,但那种属于自己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了。

现在,高考作文还是风向标。培训机构打着“满分作文秘籍”的旗号,家长们焦虑地把孩子送去“押题班”、“套路班”。孩子们呢,一边抱怨一边努力地去模仿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范文”。这个链条如此坚固,仿佛没有人能打破。

也许,满分作文本身并没有错,它只是那个游戏规则下的最优解。错的可能不是作文,而是我们对“满分”的过度崇拜,是对标准答案的盲目追求,是以至于忘记了,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是交流,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内心的波澜,通过文字传递出去。

那些发黄的满分作文集,我还是留着。它们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无数考生为了那个目标所付出的挣扎和努力。它们是技巧的集合,是智慧的体现。但如果可以,我更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能让孩子们写出那些不那么“满分”,但却充满了他们自己、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与困惑的文章。那些有呼吸,有温度,有泥土气息的文字。因为归根结底,写作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分数

或许有一天,“满分作文”不再是那个最高级的赞誉,当一篇带着汗水、眼泪或笑容的文字,即使不完全符合所有“规范”,也能因为它的真实和力量而打动人心,那才是我真正期待的未来。那时,文字不再是工具,而是生命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