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次是真慌。半夜接到报警,说有外国人在酒吧街闹事。去了现场,几个壮汉,脸红脖子粗,指手画脚。带队的所长只会一句“Stop! Stop!”,管个啥用?那帮人,鸟语连珠炮似的往外蹦,我们一句也插不上。急得我脑门儿冒汗,只能拉开他们,试图物理隔绝。幸亏后来来了个出入境的同事,三两句把事儿掰扯清楚了。从那以后,心里就跟猫挠似的,这不行啊。
你知道吗,我们平时面对的多是街头巷尾那些事儿,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偶尔来点刺激的,追个逃犯,抓个现行。用的都是最地道的中文,有时候还得是带着点儿地方口音的“黑话”,拉近距离,或者震慑对方。突然冒出个金发碧眼的,或者黑皮肤的,一脸茫然地看着你,或者比你还急,那时候,你手里拿着警棍,腰里别着枪,感觉自己像个哑巴。那种无力感,别提多难受了。
硬着头皮开始啃英语。说啃,真没夸张。下了个APP,里面一堆什么日常会话,机场啦,餐厅啦。可我们这是警察啊!谁教你到了现场怎么让一个情绪激动、听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冷静下来?怎么跟被盗的游客解释立案流程?怎么在复杂的交通事故现场确认外籍司机的身份、保险信息?书上没写!老师也不教那些。
我们需要的英语,不是伦敦音纽约腔,不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能用最简单、最直白、最不容误解的词儿,把事儿说清楚。是“Stop! Police! Don’t move!”,是“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是“Show me your passport, please.”,是“What happened?”,是“Are you injured?”。更难的是,你得听懂他们带口音的英语,甚至是他们因为紧张、恐惧、愤怒而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的表达。
记得有次,接到个涉外纠纷。一对跨国夫妻吵架,女方是外国人,情绪特别不稳定。一见到我们,哇啦哇啦地哭诉,眼泪鼻涕一把。她说的英语,快得像机关枪,又带着哭腔,好多词我都反应不过来。我只能抓几个“fight?”,“husband?”,“hurt?”。然后拼命地用手势、用单蹦儿的词儿去安抚她,去了解情况。后来请了翻译过来,才彻底弄明白。那一刻,就觉得自己的英语,还得练,练到能独立应对这种紧急情况。
不仅仅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现在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出入境的人员爆炸式增长。你会在街头碰到问路的游客,会在酒店处理入住纠纷,会在大使馆附近站岗执勤时遇到求助者。有时候,甚至会涉及到跨国犯罪,需要跟境外的同行沟通协调,交换情报,讨论证据。那些法律术语、刑事侦查的表达,更是让人头大。不是说你能说几句日常用语就够了,你得懂行话,得能准确地表达法律条文,询问关键信息,记录口供,甚至将来可能要在法庭上作证,用英语!
所里后来也组织过培训,请了外语学院的老师来讲。老师讲得挺好的,但总觉得差点意思。他们教的是标准场景,咖啡馆点餐什么的。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在漆黑的小巷子里,面对一个神色可疑的外国人,让他停下接受检查;是如何在一个充满误解和敌意的环境下,解释中国的法律和政策。这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实践出真知这话一点没错,最好的学习场所,其实就是每一次出警的现场。硬着头皮说,硬着头皮听,错了也不怕,大不了比划。厚脸皮,绝对是学警察英语的第一要务。
有时候也挺沮丧的。忙了一天一夜,回到家只想躺平,哪还有心思捧着书背单词?好不容易记住几个,下次出警一紧张,又全忘了。感觉就像在一个泥潭里挣扎,进两步退一步。但回头想想,比起刚入行时两眼一抹黑,现在至少能蹦几个单词,能连蒙带猜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能把一些简单的要求说清楚。能看到外国人因为你的几句英语而露出放松的表情,或者因为你的清晰指令而配合你的工作,那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别看电视里那些警察,动不动就飙一口流利的英语,跟CIA似的。我们大部分时候,还是磕磕巴巴,手舞足蹈。但就是这些磕磕巴巴,这些连蒙带猜,让我们能够连接起两个不同的世界,化解一场潜在的危机,帮助一个无助的外国人。语言,在这里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有时候,它就是信任的桥梁,是安全感的来源。
所以,“一名警察英语”这事儿,对我来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而是必备的武器。它不像配枪、手铐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在关键时刻能发挥的作用,一点不逊色。它让我感觉自己更专业,更国际化,也更有信心去应对这个越来越多元的世界。这条学习的路,没有尽头,得一直走下去,直到哪天,真的能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用最准确、最有效的英语,履行我的职责。这感觉,就像是永远在跑的一场马拉松。时不时喘口气,但不能停。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