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她工作的卫校坐落在城市边缘,校园不大,教学楼也有些陈旧,但这里培养着一批批未来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柳玲深知,对于她的学生来说,莎士比亚、狄更斯或许不是必需品,但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与外国病人沟通,准确地阅读英文医学文献,却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她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刚毕业分配到卫校时,柳玲也曾踌躇满志,想要将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倾囊相授。然而,很快她就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在卫校并不奏效。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如何在实习中避免出错。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柳玲开始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她大量查阅医学英语方面的资料,甚至自费参加了一些医学英语培训课程。她发现,与其泛泛地讲授语法和词汇,不如结合具体的医疗场景,让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
于是,她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她会模拟真实的医院场景,让学生们扮演医生、护士和病人,用英语进行问诊、诊断和治疗。她会收集大量的英文病历、医学报告和医疗器械说明书,让学生们练习阅读和翻译。她还会播放一些英文医学讲座和手术视频,让学生们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
当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学生抱怨说,这些医学英语内容太难了,他们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觉得,英语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行了。
面对这些质疑,柳玲没有退缩。她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们解释学习医学英语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她还主动与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联系,邀请他们来学校做讲座,分享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英语应用案例。
渐渐地,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他们发现,掌握英语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还能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一些学生开始主动找柳玲请教英语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
除了课堂教学,柳玲还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她组织学生们成立英语角,鼓励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她还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她还努力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她带领学生们参观医院,让他们与外国专家交流,让他们亲身感受英语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她还鼓励学生们利用英语查找医学文献,撰写英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柳玲深知,作为一名卫校的英语老师,她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生们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学习习惯。她希望她的学生们不仅能顺利通过考试,更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自信地运用英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些年来,柳玲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卫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每当看到他们在医院里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病人交流,或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自信的英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她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欣慰。
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她的努力正在改变着这些未来医护人员的命运,也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现在,柳玲依然站在讲台上,继续教授着医学英语。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英语,用好英语,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所教授的不仅仅是英语,更是一种服务他人的能力,一种沟通世界的桥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