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概念,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解这两种形式,对于深入认识资本积累的机制至关重要。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得工人在超过补偿其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之外,继续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从而榨取剩余价值。例如,如果一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用于生产相当于他自身劳动报酬的价值,剩余的4小时则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将工作日延长至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仍然是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增加到6小时,从而增加了绝对剩余价值。
历史证明,延长工作日具有生理和社会的双重极限。一方面,工人的体力和精力有限,长时间的劳动会损害他们的健康,降低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反抗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会限制工作日的无限延长。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
为了突破绝对剩余价值的局限,资本家开始寻求另一种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即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同等数量的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工人的劳动报酬的价值量也随之下降。
例如,假设原来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小时,工人的日工资相当于4件商品的价值,那么工人每天需要劳动4小时来补偿其劳动力价值。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生产一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到半小时,那么工人只需劳动2小时就能补偿其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则增加到6小时(假设工作日仍为8小时),从而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有很多,包括采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等等。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推动力。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会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得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超额利润,实际上就是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取的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绝对剩余价值是主要的剥削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形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往往会同时采用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例如,资本家可能会在引进新机器的同时,也要求工人加班加点,以充分发挥机器的效率。这种情况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同时发挥作用,共同推动资本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改变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劳动者的生活方式。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资本家会将工人集中在工厂里,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劳动过程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为了满足工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资本家还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从而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加剧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在当今时代,深入研究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对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解这两种形式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