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读史王安石高考答案解析
读史王安石高考答案解析
0人回答
32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3-28 17:18:33
188****3100
2025-03-28 17:18:33

在高考历史的试卷中,王安石变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涉及的考查角度多样,例如变法背景、具体措施、历史影响以及对王安石本人的评价等等。学生在作答时,往往需要结合史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给出较为准确和全面的答案。本文将以高考常见的考点为例,深入解析如何解答关于王安石的相关题目,力求条理清晰、分析透彻。

一、 变法背景分析:

常见的考法是要求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必然性。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社会矛盾激化: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是变法的根本原因。例如: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体现了土地高度集中。学生作答时,需要提炼史料信息,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2. 财政危机严重: 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例如,庞大的军队开支以及官员俸禄是沉重的财政负担。 作答时需指出“三冗”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3. 边患不断: 辽和西夏对北宋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边防开支巨大,加剧了财政危机。对外战争的失利,也暴露了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

4. 改革呼声高涨: 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提出改革的建议,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例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在分析变法背景时,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变法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 变法措施及影响:

高考中,常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考生需要熟悉各项措施的内容,并能客观评价其利弊。

1. 富国之策: 包括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民生。例如,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借贷困难,但也存在官吏强行摊派的问题。作答时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政策的积极作用,也要指出其负面影响。

2. 强兵之策: 包括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旨在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敌入侵。例如,保甲法试图加强地方治安,但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 取士之策: 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人才的选拔。例如,废除诗赋取士,改以经义和时务策为主,有利于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在评价变法措施的影响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变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国力,也要看到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用人不当、执行偏差等。

三、 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的评价是高考的难点之一。考生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王安石的历史功过。

1. 肯定方面: 王安石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他敢于冲破旧的制度束缚,推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否定方面: 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人不当、急于求成、执行偏差等,导致一些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加剧了社会矛盾。

3. 辩证分析: 王安石的变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其改革的手段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评价王安石时,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既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也要指出他的历史局限性。

此外,还可以结合史料评价王安石的性格特点。例如,他为人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 解题技巧:

1. 抓住 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

2. 联系史实: 在作答时,要紧密联系史实,用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 运用辩证思维: 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4. 语言表达准确: 在作答时,要使用规范的历史术语,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清晰。

总之,解答关于王安石的高考题目,需要扎实的历史知识、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能力。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在考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强调的是,历史学习并非单纯的背诵,而是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