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引言: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总结100条心理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知与感知:
1. 选择性注意:我们的大脑会优先处理那些与自身相关或感兴趣的信息,忽略其他信息。
2. 感觉适应:对持续的刺激,我们的感觉会逐渐减弱。
3. 光环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会影响我们对TA具体特质的评价。
4. 证实偏差: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那些支持我们原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
5. 框架效应:信息的呈现方式(例如,强调收益或损失)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6. 锚定效应:我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锚”),即使这些信息与决策无关。
7. 可用性启发式:我们根据信息的可获得性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8. 代表性启发式:我们根据事件的相似性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9. 邓宁-克鲁格效应:能力欠缺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强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10. 认知失调:当我们的信念和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不适,并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缓解。
11. 心理账户:我们会在心理上将钱分成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账户的不同进行消费决策。
12.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对收益的感受更强烈。
13.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理解和记住关于他人的信息。
14.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因素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
15. 自我服务偏差:我们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
情绪与动机:
16. 情绪感染:情绪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17. 情绪调节: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18.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9.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焦虑或压力有利于表现,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或压力则会降低表现。
20. 动机:激发、维持和引导行为的心理过程。
21. 内部动机:源于内在兴趣或满足感的动机。
22. 外部动机:源于外在奖励或惩罚的动机。
23. 习得性无助:当人们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环境时,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
24. 目标设定理论:明确、具有挑战性且可实现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25.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念。
26. 延迟满足:为了获得更大的回报而延迟即时满足的能力。
27. 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感会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28. 宣泄:通过表达情绪来减轻压力或愤怒。但研究表明,宣泄可能并不能有效缓解愤怒。
29. 同理心: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
30. 共情疲劳:长期暴露于他人痛苦中而产生的疲惫和麻木。
人际关系与社会影响:
31. 从众:为了符合群体规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32. 服从: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
33. 社会促进:在他人面前表现会更好,尤其是在简单的任务上。
34. 社会抑制:在他人面前表现会更差,尤其是在复杂的任务上。
35. 旁观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人们更不愿意提供帮助。
36. 责任分散:在群体中,个人会认为自己承担的责任较小。
37.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会强化成员的原始观点。
38. 群体思维:为了保持群体和谐,成员会压制异议。
39. 刻板印象:对特定群体成员的概括性信念。
40. 偏见:对特定群体成员的负面态度。
41. 歧视:基于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成员采取的负面行为。
42. 社会认同理论:我们倾向于将自己归类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并提升自己所在群体的地位。
43. 人际吸引:影响人们彼此喜欢程度的因素。
44. 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45. 互补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能够弥补自己不足的人。
46. 接近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经常接触的人。
47. 互惠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48. 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要素组成。
49. 依恋理论: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50. 人际沟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
人格与发展:
51. 人格:个体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独特模式。
52. 特质理论:人格由一系列稳定的特质组成。
53. 五大人格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性。
54. 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格的发展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55. 行为主义理论:人格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
56. 人本主义理论:人格的发展受到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影响。
57.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
58. 自尊:个体对自身的价值感。
59. 心理防御机制:人们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痛苦的心理策略。
60. 压抑:将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感排除在意识之外。
61. 投射: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归于他人。
62. 合理化: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63. 否认:拒绝承认现实的存在。
64.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
65.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66. 依恋: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67.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推理的发展经历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68. 青春期: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
69. 成年早期:建立亲密关系和发展事业的关键时期。
70. 中年期:关注事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时期。
71. 老年期:面临身体衰老和死亡的时期。
心理健康与疾病:
72. 心理健康:一种幸福的状态,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应对生活的压力,富有成效地工作,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73. 心理障碍:影响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
74. 焦虑症:以过度担心和恐惧为特征的一类心理障碍。
75. 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不足为特征的一类心理障碍。
76. 双相情感障碍:以情绪高涨(躁狂)和情绪低落(抑郁)交替出现为特征的一类心理障碍。
77. 精神分裂症: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紊乱为特征的一类严重的心理障碍。
78. 人格障碍:以不灵活和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为特征的一类心理障碍。
79. 心理治疗:通过谈话或其他方法来治疗心理障碍。
80.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治疗心理障碍。
81.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82.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探索个体的潜意识来治疗心理障碍。
83.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来治疗心理障碍。
84. 应激:个体对压力的反应。
85. 应对机制:人们用来应对压力的策略。
86. 问题中心应对:直接解决问题。
87. 情绪中心应对:管理情绪反应。
88. 社会支持:来自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89. 心理韧性:在逆境中恢复的能力。
90. 正念:关注当下,不加评判。
学习与记忆:
91. 经典条件作用:通过联结两个刺激来学习。
92. 操作条件作用: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93.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94. 感觉记忆:对感觉信息的短暂记忆。
95. 短时记忆:对少量信息的暂时存储。
96. 长时记忆:对大量信息的永久存储。
97. 遗忘曲线:我们遗忘信息的速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慢。
98. 干扰:其他信息会干扰我们的记忆。
99. 提取线索:帮助我们回忆信息的提示。
100. 记忆术:帮助我们记忆信息的策略。
结语:
这100条心理学常识只是冰山一角,心理学的领域广阔而深奥。希望这些知识能够激发你对心理学的兴趣,并鼓励你进一步探索,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拥有更幸福、更充实的生活。掌握心理学,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