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0人回答
3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3-26 17:00:26
188****3100
2025-03-26 17:00:26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两种重要的形式。本文将聚焦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深入探讨其概念、产生条件、实现机制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单纯依靠延长劳动时间不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核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

要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为了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为资本家无偿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价值: 工人维持自身及其家庭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依赖于以下几个重要条件:

1.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这意味着不仅某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是多个甚至大部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普遍降低工人消费的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广泛确立: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动力,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3.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新的机器、新的工艺、新的管理方法,都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为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创造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 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 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资本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 技术扩散和普及: 其他资本家为了保持竞争力,纷纷效仿,采用类似的技术。

4. 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各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普遍下降。

5. 劳动力价值降低: 由于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随之降低。

6. 剩余劳动时间延长: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速资本积累: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了资本的盈利能力,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推动技术进步: 为了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劳动过程: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得劳动过程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工人逐渐沦为机器的附属品,劳动异化程度加深。

加剧资本主义矛盾: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导致了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促进全球化: 为了获取更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资本家将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环境破坏。

总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它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榨取更多的剩余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加剧了其内在矛盾。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