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0人回答
89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3-21 17:56:04
188****3100
2025-03-21 17:56:04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个人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大学》的真谛,需要结合原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参考历代学者的注释和翻译。

原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一(杨伯峻译):

>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人民,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才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才能安稳;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得。事物有根本有枝末,事情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学的道理了。古代想要使天下人都彰显光明的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意,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扩充知识就在于研究事物。研究事物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心意才能端正;心意端正品性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家庭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天下才能太平。

翻译二(朱熹集注):

>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犹显也;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义。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而无有乎未尽也。

两种翻译,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大学》的核心思想。杨伯峻的翻译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理解。《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描绘了一个由内而外、由个人到社会的完整进阶过程。

格物致知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对于“格物”,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朱熹认为是“穷理”,即研究事物之理,从而获得知识。而王阳明则认为,“格物”是“格心中之物”,即去除心中的私欲,恢复本心。无论哪种解释,“格物致知”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提升自身。

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关键。意念真诚是行为端正的前提。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正心则是指端正心术,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终的目标。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家庭的和谐是国家稳定的前提。而治国则是平天下的必要条件,只有国家治理得好,才能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

《大学》的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实践。它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才能提升自身的境界,最终实现“平天下”的宏伟目标。

《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提出的思想体系,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大学》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做出贡献。理解《大学》原文和其翻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理解《大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其中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

《大学》强调的“明明德”,可以理解为发扬个人内在的光明品德;“亲民”,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与人为善,服务大众;“止于至善”,则是追求卓越,不断完善自我。 这些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