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深入理解单级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其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方法,熟悉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等重要参数的测量与计算,并探讨电路性能与元件参数之间的关系,最终能独立搭建和调试一个性能符合要求的单级放大电路。
实验原理
单级共射极放大电路是晶体管放大电路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结构之一。其核心工作原理是利用晶体管的电流放大效应,将微弱的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为了保证放大电路的正常工作,首先需要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即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电流Ic和集电极-发射极电压Vce。静态工作点直接影响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线性范围和稳定性。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v)主要由集电极电阻Rc和发射极交流电阻re决定,近似公式为Av ≈ -Rc/re。输入电阻(Ri)主要取决于晶体管的β值和re,近似公式为Ri ≈ βre。输出电阻(Ro)近似等于集电极电阻Rc。
实验中,通过调整偏置电阻,可以改变静态工作点。通过测量输入输出电压,可以计算放大倍数。通过测量输入输出电流,可以估算输入输出电阻。
实验材料
直流稳压电源
信号发生器
示波器
万用表
面包板
电阻(不同阻值,包括偏置电阻)
电容
NPN型晶体管(例如 9013, 8050)
连接导线
实验步骤
1. 电路搭建:
在面包板上搭建单级共射极放大电路。按照电路图连接各个元件,注意元件的极性。务必保证接线牢固可靠,避免虚焊或接触不良。
2. 静态工作点设置:
断开输入信号源,仅连接直流稳压电源。调节偏置电阻的阻值,使晶体管的集电极-发射极电压Vce约为电源电压的一半,并记录此时的静态工作电流Ic和Vce。注意观察晶体管的温度,避免因电流过大而烧毁。可以使用万用表测量各点电压,判断静态工作点是否合理。
3. 信号输入与观察: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设置信号的频率和幅度。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波形。缓慢增大输入信号的幅度,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4. 放大倍数测量:
在输出信号不失真的前提下,测量输入信号的峰峰值Vipp_in和输出信号的峰峰值Vipp_out。放大倍数 Av = Vipp_out / Vipp_in。计算放大倍数的理论值,与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5. 输入电阻测量:
在输入端串联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s。测量信号源的开路电压Vs,以及串联电阻Rs两端的电压Vr。输入电阻 Ri = Rs (Vr / (Vs - Vr))。注意信号源的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 输出电阻测量:
在输出端并联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l。测量未并联负载电阻时的输出电压Vo,以及并联负载电阻后的输出电压Vl。输出电阻 Ro = Rl (Vo - Vl) / Vl。
7. 频率响应测量 (可选):
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保持幅度不变,测量不同频率下的放大倍数。绘制频率响应曲线,分析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观察高频和低频时放大倍数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 项目 | 数据 | 单位 |
| -------------- | ---------- | ---- |
| 电源电压Vcc | | V |
| 静态Ic | | mA |
| 静态Vce | | V |
| 输入信号频率 | | Hz |
| 输入信号峰峰值 | | V |
| 输出信号峰峰值 | | V |
| 放大倍数Av | | |
| 输入电阻Ri | | kΩ |
| 输出电阻Ro | | kΩ |
分析:
比较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分析误差来源。可能的原因包括元件参数的误差、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以及电路模型的简化。
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不同的静态工作点会影响放大倍数、线性范围和稳定性。
分析偏置电阻的选择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合理的偏置电阻可以保证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
分析输入信号幅度对输出信号的影响。过大的输入信号会导致输出信号失真。
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次实验成功搭建了单级共射极放大电路,并对其静态工作点、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等参数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实际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主要是由于元件参数的误差和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造成的。通过调整偏置电阻,可以有效地改变静态工作点,从而影响放大电路的性能。实验过程中发现,过大的输入信号会导致输出信号失真,这说明放大电路的线性范围是有限的。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对单级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其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方法和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认识到实际电路与理论模型的差异,以及元件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本次实验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放大电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尝试通过调整耦合电容的大小来观察对低频信号放大效果的影响,并且在集电极电阻上并联一个二极管进行保护,避免大电流损坏晶体管。
相关问答